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右心室心肌被脂肪或纤维组织替代,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该病可能由基因突变、心肌炎症、代谢异常、家族遗传等因素引起,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导管消融、心脏移植等。
部分患者存在PKP2、DSP等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细胞连接蛋白异常。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可能缓解症状。
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引发心肌炎性损伤,逐渐进展为纤维脂肪替代。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活动性炎症期,同时需监测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
脂肪酸代谢障碍导致心肌能量供应不足,加速右心室病变。左卡尼汀等代谢调节剂可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需配合低脂饮食控制。
约50%患者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建议一级亲属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筛查,早期发现可采取ACE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延缓心室重构。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出现心悸或晕厥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