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症状主要有耳痛、听力下降、耳内流脓、耳鸣、发热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上呼吸道感染、耳部外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阿莫西林胶囊、氧氟沙星滴耳液、布洛芬混悬液、桉柠蒎肠溶软胶囊、鼓膜穿刺术等方式治疗。
耳痛是中耳炎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耳内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可能伴随耳内胀满感或压迫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而表现为哭闹、抓耳等行为。耳痛可能与细菌感染导致的中耳黏膜充血、水肿有关,也可能与鼓室内压力变化有关。治疗耳痛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疼痛,同时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
听力下降是中耳炎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耳闷、耳堵感或声音听不清,多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可能与鼓室积液、鼓膜穿孔或听骨链活动受限有关。早期听力下降多为暂时性,随着炎症消退可逐渐恢复。若听力下降持续存在,需警惕鼓膜穿孔或粘连性中耳炎的可能。治疗可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积液排出,严重者需考虑鼓膜穿刺术。
耳内流脓多见于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道内有黄色或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可能带有血丝。脓液可能具有异味,量多时可自行流出或堵塞耳道。耳内流脓通常提示鼓膜已穿孔,脓液从中耳经穿孔处流出。治疗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抗感染,配合阿莫西林胶囊全身抗炎,保持耳道清洁干燥。
耳鸣在中耳炎患者中较为常见,表现为耳内出现嗡嗡、嘶嘶等异常声响,可能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耳鸣可能与中耳积液导致的声音传导异常、炎症刺激听神经有关。多数耳鸣随中耳炎治愈而消失,少数可能持续存在。治疗可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片,同时积极控制中耳炎症。
发热多见于急性中耳炎,尤其是儿童患者,体温可达38-39摄氏度,可能伴随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高热。治疗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配合阿莫西林胶囊抗感染,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
中耳炎患者应注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时可使用耳塞保护。避免用力擤鼻涕,防止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急性期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儿童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症状变化,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