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囊肿可通过根管治疗、囊肿摘除术、颌骨切除术、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牙齿囊肿通常由龋齿感染、牙周炎、牙外伤、颌骨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龋齿感染导致的牙髓坏死可能引发根尖周囊肿,表现为牙齿变色、咬合痛。需清除坏死牙髓并使用氢氧化钙糊剂充填根管,可配合头孢克洛、甲硝唑、布洛芬等药物控制感染。
较大囊肿需手术完整摘除囊壁,术中可能涉及邻近牙根处理。牙周炎继发的囊肿常伴牙龈出血、牙齿松动,术后需使用氯己定含漱液、阿莫西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
侵袭性囊肿破坏颌骨时需切除病变骨组织,与颌骨发育异常相关的囊肿可能复发。手术前后需影像学评估,可使用头孢曲松、地塞米松、氨甲环酸等药物辅助治疗。
牙外伤后3-6个月可能出现创伤性囊肿,需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微小囊肿可暂观察,出现肿胀疼痛时及时干预,避免继发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过硬食物,出现发热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复诊。囊肿易复发患者建议每年进行口腔全景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