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方法有药物干预、手术修复、中医调理和康复训练。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由骨量减少、外力创伤、内分泌紊乱和年龄因素等原因引起。
西医常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抗骨吸收药物,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中医可选用骨碎补、续断等补肾壮骨类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
对于不稳定骨折可采用椎体成形术、髓内钉固定等手术,术后需结合中医熏蒸和艾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通过针灸刺激肾俞、足三里等穴位改善骨代谢,配合杜仲、淫羊藿等中药汤剂温补肾阳,需持续治疗3-6个月。
骨折稳定后逐步进行八段锦、太极等低冲击运动,配合脉冲电磁场等物理疗法,需在康复师指导下循序渐进。
治疗期间应保证每日摄入300ml牛奶及适量豆制品,避免跌倒风险,定期监测骨密度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