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营养干预、康复训练等方式改善。肌肉萎缩通常由神经损伤、肌肉疾病、营养不良、长期制动等原因引起。
低频电刺激可促进肌肉收缩,延缓萎缩进展;热敷和按摩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适用于废用性萎缩。
甲钴胺可营养周围神经,改善神经源性萎缩;辅酶Q10有助于线粒体功能恢复;苯丙酸诺龙适用于激素缺乏导致的肌萎缩。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需达到每公斤体重1.2-1.5克,支链氨基酸补充可促进肌肉合成,维生素D缺乏者需补充钙剂。
渐进式抗阻训练能有效增加肌纤维横截面积,水中运动适合重度萎缩患者进行低负重锻炼。
建议定期评估肌力和肌肉量变化,神经损伤患者需配合针灸治疗,长期卧床者应每2小时变换体位预防压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