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血小板体积低可通过营养补充、药物治疗、原发病控制和定期监测等方式改善。该指标异常可能与缺铁性贫血、骨髓抑制、感染性疾病或遗传因素有关。
缺铁导致的血小板体积减小需增加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一般无须药物干预。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者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氨肽素等药物,感染性疾病需针对病原体使用阿莫西林、奥司他韦等抗感染治疗。
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引发血小板异常,需通过左甲状腺素钠、泼尼松等药物控制基础疾病。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日常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出现皮肤瘀斑或牙龈出血应及时血液科就诊,完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