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感冒、腺样体肥大、细菌感染、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细菌感染可能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物。
腺样体肥大可能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表现为耳痛、耳鸣。可通过波氏球法或导管法改善咽鼓管通气,家长需定期带孩子复查咽鼓管功能。
中耳积液持续存在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表现为鼓膜内陷。医生会在无菌操作下穿刺抽液,家长需注意术后避免耳道进水。
反复发作可能与鼻窦炎相关,表现为持续性听力减退。需手术放置通气管引流,家长应观察置管脱落情况并预防感染。
建议家长保持儿童鼻腔清洁,避免二手烟刺激,适当补充维生素A增强黏膜抵抗力,发现听力异常及时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