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孩子可通过调整喂养频率、增加日光照射、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等方式护理。母乳性黄疸通常由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完善、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遗传性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增加每日哺乳次数至10-12次,缩短喂养间隔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家长需记录每次喂养时间与婴儿排尿排便情况。
每天在早晚阳光温和时段暴露婴儿四肢皮肤15-20分钟,家长需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并防止体温过高。
定期经皮检测胆红素值,当血清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时,家长需遵医嘱进行蓝光治疗干预。
严重黄疸时建议暂停母乳2-3天,改用配方奶喂养,待胆红素下降后可恢复母乳。家长需观察婴儿精神状态与吸吮力度变化。
护理期间家长需每日记录黄疸范围变化,若发现婴儿出现嗜睡、拒奶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