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02次播放 时长01:04
81675次播放 时长03:06
62994次播放 时长02:23
54279次播放 时长02:26
59266次播放 时长02:29
59137次播放 时长01:58
60631次播放 时长01:35
58404次播放 时长02:16
张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28143阅读
张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27445阅读
张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27960阅读
Q: 椎管狭窄怎样治疗
A:
椎管狭窄可通过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微创介入和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椎管狭窄通常由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先天性发育异常和外伤等因素引起。 适用于轻度症状患者,包括物理疗法如热敷和牵引,可缓解神经压迫症状。日常需避免久坐久站,加强腰背肌锻炼。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可减轻炎症,神经营养药如甲钴胺帮助修复神经损伤,肌松药如乙哌立松缓解肌肉痉挛。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精准减压,椎间盘射频消融能缩小突出物。创伤小恢复快,适合不愿开放手术的患者。 椎管扩大成形术直接解除压迫,椎间融合术稳定脊柱结构。适用于严重狭窄伴神经功能障碍者。 建议患者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睡眠时选择硬板床,定期复查评估病情进展。1、保守治疗
2、药物治疗
3、微创介入
4、开放手术
A:
腰椎滑脱可能会引起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是指相邻腰椎椎体相对移位,当滑脱程度较重时,可能压迫椎管内的神经结构,导致椎管空间减小。 腰椎滑脱根据病因可分为退变性、峡部裂性、创伤性等类型。退变性滑脱多见于中老年人,因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导致椎体稳定性下降,向前滑移压迫椎管。峡部裂性滑脱常见于青少年,因椎弓峡部缺损引发椎体前移,严重时可挤压椎管。滑脱程度通常采用Meyerding分级,Ⅰ-Ⅱ度滑脱可能仅表现为腰痛,Ⅲ度以上滑脱易造成椎管容积显著缩小,出现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神经压迫症状。 部分轻度腰椎滑脱患者椎管代偿空间充足,即使存在滑脱也不一定引发椎管狭窄。这类患者可能仅表现为机械性腰痛,通过核心肌群锻炼、佩戴腰围等保守治疗即可缓解。但若合并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等病变,即使滑脱程度较轻,也可能因多重压迫导致椎管狭窄症状加重。 腰椎滑脱患者应避免久坐、弯腰搬重物等增加腰椎负荷的动作,睡眠时选择硬板床。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乙哌立松片等药物缓解疼痛和神经水肿。若出现进行性下肢无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椎管减压融合手术。
A:
外伤性椎管狭窄主要由椎体骨折、韧带损伤、椎间盘突出、血肿压迫、手术后瘢痕增生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肢体麻木、活动受限、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椎体骨折可能导致骨折碎片移位进入椎管,直接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椎体骨折通常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外力作用引起,可能伴随局部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治疗需根据骨折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复位,常用药物包括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氨甲环酸注射液等。 脊柱韧带损伤后可能出现瘢痕挛缩或钙化,导致椎管容积减小。这类损伤常见于挥鞭样损伤或过度屈伸暴力,可能引起颈部或腰部僵硬、神经根性疼痛。治疗包括佩戴支具固定、物理治疗,严重时需手术松解,可配合使用乙哌立松片、甲钴胺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 外伤可能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椎管内神经组织。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腰椎和颈椎,典型症状包括放射性疼痛、肌力下降。治疗可采用牵引、硬膜外封闭,必要时行椎间盘切除术,常用药物有甘露醇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美洛昔康片等。 椎管内血肿形成会直接占据椎管空间,多因外伤导致硬膜外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压迫可能迅速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下肢瘫痪、感觉丧失。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减压,术后可使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胞磷胆碱钠胶囊、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等促进神经恢复。 脊柱手术后椎管内瘢痕组织过度增生可能造成继发性椎管狭窄,多见于椎板切除术后。瘢痕粘连可能引起术后症状复发或加重,表现为持续性神经根疼痛。治疗可采用瘢痕松解术,配合使用曲安奈德注射液、玻璃酸钠注射液、普瑞巴林胶囊等药物控制症状。 外伤性椎管狭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睡眠时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保持正确坐姿以减少脊柱负荷。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适度进行游泳、平板支撑等核心肌群锻炼。出现进行性神经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MRI评估椎管状态,严格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1、椎体骨折
2、韧带损伤
3、椎间盘突出
4、血肿压迫
5、手术后瘢痕增生
A:
老年椎管狭窄一般能用椎间孔镜治疗,但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评估。椎管狭窄多由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或韧带肥厚等导致椎管容积减少,椎间孔镜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适用于多数轻中度狭窄患者。 椎间孔镜治疗通过局部麻醉下的小切口操作,能精准切除压迫神经的病变组织,对老年人创伤较小。手术时间通常较短,术后恢复较快,多数患者1-3天可下床活动,2-4周能逐步恢复日常活动。该技术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适合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术前需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狭窄部位和程度,术中通过内镜可视系统能避免神经损伤。 若患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多节段狭窄或椎体滑脱等情况,可能需考虑开放手术。高龄患者心肺功能较差时,需综合评估麻醉风险。部分广泛钙化的韧带增生病例,椎间孔镜可能无法完全解除压迫。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增强腰背肌力量,避免久坐和负重。 建议老年患者术前进行心肺功能评估,术后遵医嘱佩戴腰围保护,逐步进行直腿抬高、五点支撑等康复训练。日常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提重物和剧烈扭转动作,定期复查观察恢复情况。如出现下肢麻木加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