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8次播放 时长03:50
73521次播放 时长03:25
69488次播放 时长03:09
51452次播放 时长02:31
51012次播放 时长02:16
61342次播放 时长01:48
54310次播放 时长01:50
57180次播放 时长01:57
牛建海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中医科
31165阅读
A: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可通过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家庭支持和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症状主要表现为与依恋对象分离时过度焦虑,可能影响社交和学习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是核心方法,通过帮助儿童识别焦虑思维,逐步适应分离场景。游戏治疗适用于低龄儿童,用角色扮演缓解恐惧情绪。 采用阶梯式暴露疗法,从短暂分离开始逐渐延长时间。家长需配合制定分离计划表,用奖励机制强化独立行为。 家长需避免过度保护,保持分离态度一致。通过绘本、视频等工具帮助儿童理解分离是暂时性的,建立安全感。 严重病例可遵医嘱使用舍曲林、氟西汀等抗抑郁药,或短期应用劳拉西泮缓解急性焦虑。药物需配合心理治疗,不可单独使用。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增加户外活动,避免因焦虑过度迁就儿童。若症状持续超过4周或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到儿童心理科就诊。1、心理治疗
2、行为干预
3、家庭支持
4、药物治疗
A:
儿童分离焦虑症不肯上学时,家长可以短期陪同。处理方式主要有逐步适应、家校协作、心理干预、必要时就医评估。 建议家长初期陪同孩子进入教室,之后逐渐减少停留时间,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家长需避免突然离开或过度延长陪同时间。 家长需与教师沟通制定过渡计划,如允许孩子携带安抚物品。教师可通过游戏互动分散孩子注意力,减轻分离时的紧张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分离焦虑效果较好,家长需配合专业人士进行暴露训练。亲子互动游戏也有助于增强孩子的独立性。 若症状持续超过4周或伴随躯体不适,建议家长带孩子就诊。医生可能开具舍曲林、氟西汀等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日常可通过规律作息、积极鼓励帮助孩子适应分离,避免因焦虑妥协长期陪读。若调整无效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1、逐步适应
2、家校协作
3、心理干预
4、就医评估
A:
幼儿分离焦虑症与儿童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年龄、表现特征及持续时间,前者多见于6个月至3岁婴幼儿,后者常见于学龄期儿童。 幼儿分离焦虑症通常在6个月至3岁出现,与母婴依恋关系建立阶段相关;儿童分离焦虑症多发生于6-12岁学龄期,与学校适应等社会因素相关。 幼儿多表现为哭闹、紧抱抚养人拒绝分离;儿童则可能通过躯体症状如腹痛头痛逃避分离场景,或出现拒绝上学等复杂行为。 幼儿症状多随年龄增长自然缓解,持续时间较短;儿童症状若持续超过4周需临床干预,可能发展为更持久的焦虑障碍。 幼儿以亲子互动训练为主;儿童需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舍曲林、氟西汀等抗焦虑药物。 家长发现持续异常分离焦虑时,建议及时至儿童心理科评估,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1、发病年龄
2、行为表现
3、持续时间
4、干预方式
A:
焦虑症可能导致心悸、肌肉紧张、胃肠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伴随头晕或手脚发麻。 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引发心跳加快,可遵医嘱使用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或阿普唑仑缓解症状。 长期焦虑导致肌肉持续收缩,表现为肩颈酸痛,热敷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可改善症状。 焦虑影响自主神经引发腹泻或便秘,可用匹维溴铵调节胃肠动力,配合益生菌改善菌群失衡。 过度换气综合征导致呼吸急促,纸袋呼吸法或短期使用劳拉西泮有助于缓解急性发作。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并练习腹式呼吸,若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至心理科或心内科就诊评估。1. 心悸
2. 肌肉紧张
3. 胃肠不适
4. 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