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焦虑症(焦虑性神经症、焦虑障碍)

焦虑症

焦虑症概述

焦虑症也称为焦虑障碍,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以焦虑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一般认为,焦虑症状的形成与思维...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精神
  • 应该挂什么科?神经内科、精神病科、心理咨询科、中医精神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坐立不安、胸闷、心慌、心悸、紧张 、恐惧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脑电图(EEG)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中青年群体,其中35岁以前的女性多见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桑桂梅

Q: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A: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可通过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家庭支持和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症状主要表现为与依恋对象分离时过度焦虑,可能影响社交和学习能力。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核心方法,通过帮助儿童识别焦虑思维,逐步适应分离场景。游戏治疗适用于低龄儿童,用角色扮演缓解恐惧情绪。

2、行为干预

采用阶梯式暴露疗法,从短暂分离开始逐渐延长时间。家长需配合制定分离计划表,用奖励机制强化独立行为。

3、家庭支持

家长需避免过度保护,保持分离态度一致。通过绘本、视频等工具帮助儿童理解分离是暂时性的,建立安全感。

4、药物治疗

严重病例可遵医嘱使用舍曲林、氟西汀等抗抑郁药,或短期应用劳拉西泮缓解急性焦虑。药物需配合心理治疗,不可单独使用。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增加户外活动,避免因焦虑过度迁就儿童。若症状持续超过4周或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到儿童心理科就诊。

桑桂梅

Q: 儿童分离焦虑症不肯上学大人可以陪同吗

A:

儿童分离焦虑症不肯上学时,家长可以短期陪同。处理方式主要有逐步适应、家校协作、心理干预、必要时就医评估。

1、逐步适应

建议家长初期陪同孩子进入教室,之后逐渐减少停留时间,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家长需避免突然离开或过度延长陪同时间。

2、家校协作

家长需与教师沟通制定过渡计划,如允许孩子携带安抚物品。教师可通过游戏互动分散孩子注意力,减轻分离时的紧张情绪。

3、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分离焦虑效果较好,家长需配合专业人士进行暴露训练。亲子互动游戏也有助于增强孩子的独立性。

4、就医评估

若症状持续超过4周或伴随躯体不适,建议家长带孩子就诊。医生可能开具舍曲林、氟西汀等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日常可通过规律作息、积极鼓励帮助孩子适应分离,避免因焦虑妥协长期陪读。若调整无效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桑桂梅

Q: 幼儿分离焦虑症和儿童分离焦虑症的区别

A:

幼儿分离焦虑症与儿童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年龄、表现特征及持续时间,前者多见于6个月至3岁婴幼儿,后者常见于学龄期儿童。

1、发病年龄

幼儿分离焦虑症通常在6个月至3岁出现,与母婴依恋关系建立阶段相关;儿童分离焦虑症多发生于6-12岁学龄期,与学校适应等社会因素相关。

2、行为表现

幼儿多表现为哭闹、紧抱抚养人拒绝分离;儿童则可能通过躯体症状如腹痛头痛逃避分离场景,或出现拒绝上学等复杂行为。

3、持续时间

幼儿症状多随年龄增长自然缓解,持续时间较短;儿童症状若持续超过4周需临床干预,可能发展为更持久的焦虑障碍。

4、干预方式

幼儿以亲子互动训练为主;儿童需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舍曲林、氟西汀等抗焦虑药物。

家长发现持续异常分离焦虑时,建议及时至儿童心理科评估,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徐欣

Q: 焦虑症可导致哪些身体的症状

A:

焦虑症可能导致心悸、肌肉紧张、胃肠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伴随头晕或手脚发麻。

1. 心悸

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引发心跳加快,可遵医嘱使用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或阿普唑仑缓解症状。

2. 肌肉紧张

长期焦虑导致肌肉持续收缩,表现为肩颈酸痛,热敷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可改善症状。

3. 胃肠不适

焦虑影响自主神经引发腹泻或便秘,可用匹维溴铵调节胃肠动力,配合益生菌改善菌群失衡。

4. 呼吸困难

过度换气综合征导致呼吸急促,纸袋呼吸法或短期使用劳拉西泮有助于缓解急性发作。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并练习腹式呼吸,若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至心理科或心内科就诊评估。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