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中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25025阅读
谢琪 桂林市人民医院 营养科
16331阅读
A:
重金属引发食物中毒通常由砷、汞、铅、镉等元素过量摄入引起,主要通过污染水源、土壤或食品加工环节进入食物链。 工业废水排放或农药残留导致水稻等作物富集砷,长期摄入可能损伤肝脏和神经系统,急性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治疗需使用二巯丙磺钠等解毒剂。 鱼类通过水体富集甲基汞,孕妇食用可能影响胎儿脑发育,中毒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和语言障碍。驱汞治疗常用二巯丁二酸胶囊。 含铅涂料污染餐具或传统皮蛋制作工艺导致铅超标,儿童摄入易引发贫血和认知障碍,需采用依地酸钙钠进行螯合治疗。 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使蔬菜积累镉元素,长期接触可导致骨质疏松和肾功能衰竭,临床常用青霉胺等药物促进排泄。 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避免食用污染区域的水产品,定期检测血重金属含量,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就医。1、砷污染
2、汞蓄积
3、铅接触
4、镉暴露
A: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不属于食物中毒,两者在病原体、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属于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则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毒素或病原体污染食物导致。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为志贺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物中毒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通过污染食物直接摄入。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志贺菌侵袭结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食物中毒多为细菌毒素直接刺激胃肠黏膜或病原体短暂定植,通常不造成黏膜深层损害。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以高热、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泻,病程较短。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需抗生素治疗如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并纠正脱水;食物中毒以对症补液为主,一般无须抗生素。 出现严重腹泻或血便时应及时就医,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品分开处理,饭前便后规范洗手。1、病原体不同
2、发病机制差异
3、临床表现区别
4、治疗方式不同
Q: 预防食物中毒小常识
A:
预防食物中毒可通过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加热、安全储存等方式实现。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污染、毒素积累、病毒传播、化学物质残留等原因引起。 处理食物前需用肥皂洗手,砧板刀具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避免细菌通过接触传播。生食蔬菜水果需用流动清水冲洗表面污物。 生肉海鲜与即食食品应分开放置,使用不同容器盛装。冰箱内熟食需密封并置于上层,防止生食汁液污染。 肉类中心温度需达到70℃以上并维持2分钟,贝壳类需煮至完全开壳。剩菜复热需煮沸3分钟以上以杀灭致病菌。 熟食室温存放不超过2小时,冷藏食品需在4℃以下保存。腌制食品需隔绝空气,干制食材应保持干燥通风。 日常注意观察食物性状变化,出现异味变色立即丢弃。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评级良好的餐厅,避免食用野生菌类与河豚等高风险食材。1、保持清洁
2、生熟分开
3、彻底加热
4、安全储存
Q: 预防食物中毒十大措施
A:
预防食物中毒主要有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煮熟、安全存放、使用安全水源、避免高危食品、注意个人卫生、谨慎选择餐厅、正确处理剩菜、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等措施。 处理食物前后用肥皂洗手,厨房用具和台面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生肉、海鲜与即食食品分开存放和处理,使用不同砧板和刀具,防止交叉污染。 肉类、禽类、蛋类和海鲜等食物要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安全标准,杀死可能存在的致病菌。 易腐食品及时冷藏,冷藏温度保持在4℃以下,冷冻温度保持在-18℃以下,避免细菌繁殖。 确保饮用水和烹饪用水清洁安全,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水果蔬菜清洗干净。 减少食用生或半生的肉类、海鲜、蛋类及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等高风险食品。 处理食物时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咳嗽或打喷嚏时远离食物,防止病菌传播。 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注意观察食品的新鲜程度和储存条件。 剩菜应尽快冷却后冷藏,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细菌滋生。 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关注食品保质期和储存要求,提高防范食物中毒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储存和处理食物,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及时就医。1、保持清洁
2、生熟分开
3、彻底煮熟
4、安全存放
5、使用安全水源
6、避免高危食品
7、注意个人卫生
8、谨慎选择餐厅
9、正确处理剩菜
10、了解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