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999次播放 时长02:00
58979次播放 时长01:56
57159次播放 时长02:15
52326次播放 时长01:46
59178次播放 时长02:08
52828次播放 时长02:19
52435次播放 时长02:19
61255次播放 时长01:44
李竹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66276阅读
李竹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47567阅读
李竹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47296阅读
Q: 脑转移瘤是胶质瘤吗
A:
脑转移瘤不是胶质瘤,两者属于不同类型的颅内肿瘤。脑转移瘤是其他器官恶性肿瘤转移至脑部所致,胶质瘤则起源于脑内胶质细胞本身。 脑转移瘤由肺癌、乳腺癌等全身恶性肿瘤通过血液转移至脑部形成;胶质瘤直接由脑内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异常增生引发。 脑转移瘤保留原发癌的细胞特性,病理表现与原发灶一致;胶质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特点,WHO分级分为Ⅰ-Ⅳ级,其中胶质母细胞瘤恶性度最高。 脑转移瘤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常为多发病灶伴明显水肿;胶质瘤多呈单发,MRI可见不均匀强化伴周围浸润征象。 脑转移瘤需综合原发肿瘤治疗,采用手术、放疗或靶向治疗;胶质瘤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化疗及电场治疗等综合手段。 确诊需结合增强MRI、病理活检等检查,治疗方案需由神经肿瘤多学科团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1、起源不同
2、病理特征
3、影像学差异
4、治疗原则
A:
儿童低级别胶质瘤多数可通过手术实现长期控制或临床治愈,具体预后与肿瘤位置、病理分型等因素相关。 位于非功能区且边界清晰的肿瘤手术全切概率高,术后复发风险较低;功能区肿瘤需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进行精准切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I级胶质瘤全切后10年生存率较高,部分病例可能无须辅助治疗;节细胞胶质瘤等特殊类型需结合分子病理特征评估。 神经导航联合荧光显像等现代技术有助于提高切除率,术后并发症概率显著降低。 对于残余肿瘤或复发风险较高者,可能需联合放疗或靶向治疗,部分BRAF V600E突变病例对特定抑制剂敏感。 建议术后定期进行MRI随访监测,配合康复训练与营养支持,多数患儿可获得良好生活质量。1、肿瘤位置:
2、病理分型:
3、手术技术:
4、综合治疗:
Q: 胶质瘤能活多久
A:
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一般为数月到数年,实际时间受到肿瘤分级、发病年龄、治疗方式、基因突变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5-10年,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中位生存期通常为12-18个月,胶质母细胞瘤(Ⅳ级)预后最差。 年轻患者预后优于老年患者,40岁以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60%,60岁以上高级别患者1年生存率不足50%。 手术全切联合放化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接受标准治疗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位生存期比未治疗者延长8-12个月。 IDH突变型胶质瘤预后较好,中位生存期达31个月;MGMT启动子甲基化患者对替莫唑胺化疗更敏感,生存期延长3-5个月。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随访,配合营养支持与康复训练,新型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复发胶质瘤提供了更多生存机会。1. 肿瘤分级:
2. 发病年龄:
3. 治疗方式:
4. 基因状态:
Q: 脑胶质瘤手术前需要化疗吗
A:
脑胶质瘤手术前通常不需要化疗,术前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切除、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手术是脑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切除肿瘤组织减轻占位效应,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术后辅助放疗可杀灭残留肿瘤细胞,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需常规接受放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可用于复发或进展期胶质瘤的治疗。 PD-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可能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 脑胶质瘤治疗方案需根据病理分级和分子分型制定,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并遵医嘱进行营养支持。1、手术切除
2、放疗
3、靶向治疗
4、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