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脑受损吗
A:
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属于脑组织器质性损伤,而是由心理创伤引发的精神障碍,主要涉及大脑功能调节异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精神疾病诊断分类中的焦虑障碍,与脑震荡、脑出血等器质性脑损伤有本质区别。 该病与杏仁核过度激活、前额叶调控功能减弱等神经功能失调有关,但脑部影像学检查通常无结构性异常。 典型症状包括创伤再体验、警觉性增高和回避行为,这些症状源于创伤记忆的异常加工而非脑细胞损伤。 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调节神经递质,无需针对脑组织进行修复性治疗,严重病例可尝试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干预。 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并配合专业心理康复训练,避免过度关注躯体症状而加重焦虑情绪。1、定义区分
2、发病机制
3、症状表现
4、治疗方向
Q: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
A:
创伤后应激障碍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社会支持、生活调整等方式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由重大创伤事件、个体心理素质、神经生物学改变、社会环境等因素引起。 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改变负面认知,暴露疗法能逐步减轻对创伤记忆的恐惧。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对闪回症状有较好效果。团体心理治疗可提供同伴支持。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舍曲林可缓解焦虑抑郁症状。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短期使用可控制急性焦虑。普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能减轻生理唤起症状。 家人朋友的情感支持对康复至关重要。加入患者互助团体可获得理解与经验分享。必要时可寻求社区工作者或宗教人士的帮助。 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情绪。适度运动如瑜伽、游泳可减轻应激反应。正念冥想训练能增强情绪调节能力。避免酒精等物质滥用很重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刺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社会功能。1、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3、社会支持:
4、生活调整:
Q: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
A:
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由遗传易感性、神经生化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创伤事件特征等原因引起。 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者患病风险较高,可能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有关,建议通过心理评估和基因检测进行早期筛查。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导致皮质醇水平异常,海马体积缩小与记忆整合障碍相关,需结合神经影像学检查评估脑结构变化。 童年期虐待、缺乏社会支持等经历会降低心理韧性,认知行为治疗可帮助重建安全感和应对机制。 直接经历危及生命的创伤(如战争、性暴力)最易致病,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反复暴露越易导致症状迁延。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必要时可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1、遗传易感性
2、神经生化异常
3、心理社会因素
4、创伤事件特征
A: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主要包括反复回忆创伤事件、过度警觉、情感麻木和回避相关刺激,症状按早期表现→进展期→终末期发展。 患者会不自主地出现创伤事件的闪回或噩梦,可能伴随心悸出汗等生理反应,属于早期核心症状。 表现为易受惊吓、睡眠障碍和易怒,对外界威胁持续保持防御状态,属于进展期典型特征。 对日常活动兴趣减退,与他人情感疏离,可能出现解离症状,反映病情进入慢性化阶段。 主动避开与创伤相关的人事物,严重者可出现选择性遗忘,属于终末期适应性障碍表现。 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及时寻求心理科或精神科专业帮助,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日常可通过正念训练和规律作息缓解症状。1、反复回忆
2、过度警觉
3、情感麻木
4、回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