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1次阅读
小孩手上长小疙瘩可能与汗疱疹、湿疹、接触性皮炎、手足口病、疣等原因有关,可通过局部护理、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处理。
1、汗疱疹
汗疱疹多因汗液滞留引起,表现为手指侧面或掌心出现透明小水疱,伴随轻微瘙痒。可能与闷热环境、多汗体质有关。家长需保持孩子手部干爽,避免抓挠,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药物。日常减少接触肥皂、洗涤剂等刺激物。
2、湿疹
湿疹常由过敏或皮肤屏障受损导致,表现为红斑、丘疹伴渗出倾向,瘙痒明显。家长需排查过敏原如花粉、宠物皮屑,避免孩子频繁洗手。可遵医嘱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等药物,配合保湿霜护理。
3、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因皮肤直接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引发,如玩具涂层、橡皮泥等,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肿、丘疹。家长需立即用清水冲洗患处,避免再次接触致敏源。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地奈德乳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缓解症状。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除手部米粒大小疱疹外,常伴口腔溃疡、发热。具有传染性,家长需隔离患儿,对其餐具消毒。通常1-2周自愈,重症需就医,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等对症治疗。
5、疣
寻常疣或扁平疣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导致,表现为粗糙的角质化丘疹,可能扩散。家长避免让孩子抠抓,防止自体接种。可遵医嘱采用冷冻治疗,或外用咪喹莫特乳膏、水杨酸软膏等药物,顽固性疣需激光或手术去除。
日常需注意孩子手部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选择温和无香型洗护用品。穿着透气衣物,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观察疙瘩变化情况,若出现化脓、持续增大或伴随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挑破水疱或滥用激素药膏,饮食上减少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摄入。
烫伤一周后是否需要涂药膏需根据伤口恢复情况决定。若创面已结痂干燥且无渗出,通常无须继续涂药;若仍有红肿、渗液或疼痛,则需遵医嘱使用药膏。烫伤可能因高温液体、蒸汽或接触热物体导致,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烫伤后一周内表皮细胞开始再生,浅二度烫伤此时可能已形成完整痂皮,局部涂抹药膏反而会阻碍痂皮自然脱落。此时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更为重要,可用生理盐水轻柔擦拭周围皮肤,避免撕扯痂皮。若烫伤初期使用过磺胺嘧啶银乳膏等抗菌药膏,此时应停用以防止银离子沉积。观察期需注意有无瘙痒加剧或分泌物异味,这些可能是停药的信号。
深度烫伤或合并感染的伤口一周后往往仍需用药。创面持续渗液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促进肉芽组织生成;出现黄色脓性分泌物则需联用莫匹罗星软膏控制感染。糖尿病患者或肢体末梢烫伤者,因血液循环较差,用药周期常需延长至两周以上。每次换药前应使用苯扎氯铵溶液冲洗创面,清除坏死组织后再涂抹新药膏。
烫伤恢复期间应避免日光直射新生皮肤,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鱼肉等,有助于组织修复。若发现创面周围出现放射状红纹或突发高热,提示可能出现败血症,须立即就医。愈合后半年内可使用硅酮类疤痕凝胶预防增生,洗澡时水温不宜超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