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发烧是否需要打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多数情况下无须打针,少数情况需遵医嘱注射治疗。发烧可能是由感染、炎症反应等引起,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且精神状态良好时,通常无须打针。可通过多饮水、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方式缓解症状。若伴随轻微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或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退热。此时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避免过度包裹衣物。
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或出现嗜睡、抽搐、皮疹等严重症状时,可能需要打针治疗。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等疾病,医生可能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对于脱水严重者需静脉补液,高热惊厥患儿可能需地西泮注射液控制症状。此类情况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要求打针或拒绝治疗。
发热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体温每2小时复测一次,若口服退热药2小时后仍无下降趋势或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表现,须立即就医。退热后仍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建议复查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
尿毒症患者通常需要严格限制水分摄入,主要与肾功能衰竭导致的水钠代谢紊乱有关。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病的终末期阶段,肾脏无法正常排泄水分和代谢废物,过量饮水可能引发水肿、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尿毒症患者的肾脏滤过功能严重受损,每日尿量显著减少甚至无尿。水分无法通过尿液排出时,会在体内蓄积导致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血浆渗透压下降可能引发稀释性低钠血症,出现头痛、嗜睡甚至抽搐。对于已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过干体重的5%时,可能诱发急性肺水肿。
少数尿毒症前期患者或残余肾功能较好者,可能仍保有部分排尿功能。这类患者需根据24小时尿量、水肿程度等指标个体化调整饮水量,通常控制在前一天尿量加500毫升以内。但此类情况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判断。
尿毒症患者应通过记录每日出入量、控制钠盐摄入、称量体重等方式管理液体平衡。出现口渴时可含服冰块或柠檬片缓解,避免进食汤类、粥类等高水分食物。所有液体管理方案均需在肾内科医生指导下制定,并随病情变化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