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化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是常见的骨髓抑制反应,通常由化疗药物对造血干细胞的毒性作用引起。患者可能出现感染风险增加、出血倾向等症状,可通过升白细胞药物、血小板输注、营养支持等方式干预。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发热或皮下出血时立即就医。
1. 升白细胞药物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适用于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地榆升白片为中成药,含地榆、黄芪等成分,具有益气养血功效。维生素B4片参与核酸代谢,对轻度白细胞减少有一定改善作用。使用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 血小板输注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或伴有活动性出血时,需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输注前需进行血型交叉配型,输注后监测血小板回升情况。对于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可考虑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
3. 营养支持
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白可提供造血原料,动物肝脏富含血红素铁和维生素B12。红枣、花生衣等食物含促血小板生成成分。需避免生冷食物,所有食材应充分加热杀菌。必要时可补充蛋白粉或全营养素制剂。
4. 感染预防
白细胞减少期间需保持环境清洁,每日紫外线消毒房间。外出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体温超过38℃需立即进行血培养检查。可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预防肺孢子菌肺炎,但需注意药物过敏反应。
5. 出血管理
血小板降低时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鼻出血时可压迫鼻翼并用冰袋冷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需禁食并静脉使用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皮肤瘀斑直径超过3厘米或关节血肿需急诊处理。
化疗间歇期需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饮食采用少量多餐模式,每日5-6餐保证热量摄入。注意观察口腔黏膜、肛周等易感染部位,出现溃疡可用康复新液含漱。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但肾功能异常者需控制输液速度。所有治疗措施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