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8次阅读
新生儿白眼珠黄可能由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蓝光照射、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治疗。
1、生理性黄疸多数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与肝脏代谢功能不成熟有关,表现为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无须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即可。
2、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有关,通常出生后1周出现,停喂母乳3天后黄疸明显消退,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茵栀黄口服液等药物辅助治疗。
3、胆道闭锁属于病理性黄疸,可能与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有关,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伴陶土色大便,需在出生后60天内完成葛西手术,术后需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等利胆药物。
4、新生儿肝炎多由巨细胞病毒等宫内感染导致,除黄疸外常伴有肝脾肿大,需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治疗,严重时需进行血浆置换。
家长需每日监测黄疸变化,保证充足喂养,若发现黄疸蔓延至手足心或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病理性因素。
新生儿二十几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益生菌。益生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布拉氏酵母菌、酪酸梭菌等类型,适用于肠道菌群失调、消化不良等情况。
1、双歧杆菌双歧杆菌可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新生儿腹胀或排便异常,建议家长选择婴幼儿专用剂型。
2、乳杆菌乳杆菌有助于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使用前需排除牛奶蛋白过敏,家长需遵医嘱选择冻干粉制剂。
3、布拉氏酵母菌布拉氏酵母菌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改善作用,散剂需用温水冲服,家长应注意观察排便变化。
4、酪酸梭菌酪酸梭菌能促进肠黏膜修复,适用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家长需注意区分活菌与灭活制剂。
新生儿使用益生菌前必须经儿科医生评估,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冲调水温不超过40摄氏度,出现皮疹或腹泻加重需立即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