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1次阅读
肠息肉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体积增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肠梗阻等表现。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常见类型包括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
便血是肠息肉较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或便后滴血,与息肉表面黏膜破损有关。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若出血量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肠镜检查,排除其他消化道出血性疾病。
息肉增大可能引发间歇性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与息肉所在肠段对应。当息肉带蒂扭转或引发肠套叠时,可能出现剧烈绞痛。腹痛常与进食或排便相关,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反复发作需警惕息肉恶变风险。
直肠或乙状结肠息肉可能刺激肠壁,导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出现里急后重感。部分患者排便次数增多但每次排便量减少,粪便形状变细呈铅笔状。这些症状容易与肠易激综合征混淆,需通过肠镜鉴别诊断。
较大息肉可能分泌大量黏液,表现为粪便表面覆盖透明或白色黏液,严重时可能排出纯黏液便。黏液分泌增多与息肉表面黏膜炎症反应相关,若黏液带有血丝或脓液,需警惕感染或癌变可能。
巨大息肉可能阻塞肠腔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这种情况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处理。长期存在的梗阻症状可能导致肠壁缺血坏死,增加穿孔风险。
发现肠息肉后应定期复查肠镜,腺瘤性息肉患者建议每1-3年复查一次。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增加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避免久坐不动,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出现持续便血、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时须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