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神科

难治性精神病的定义

| 1人回答 | 42次阅读

问题描述:
难治性精神病的定义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崔界峰
崔界峰 北京回龙观医院 副主任医师

难治性精神病通常指经过规范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干预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难治性抑郁症等类型。

难治性精神病的核心特征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能对两种以上足量足疗程的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不敏感,症状控制不理想,社会功能受损明显。这类疾病往往伴随认知功能下降、情感淡漠、行为异常等表现,病程迁延且易复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或与脑结构异常、神经递质失衡等病理机制相关。环境因素如长期应激、社会支持不足也可能加重病情。临床评估需结合症状严重程度、治疗史及功能损害综合判断。

针对难治性精神病患者,建议在专业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可考虑联合物理治疗、社会技能训练等综合干预。家属需保持耐心支持,帮助患者规律作息,避免刺激性饮食,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早期识别预警症状并坚持长期规范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主要有情绪稳定、认知功能正常、社会适应良好、自我认知清晰、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1、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表现为个体能够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不会因小事而过度激动或长时间陷入负面情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挫折时能够较快恢复,不会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或过度兴奋。情绪稳定有助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情绪不稳定可能与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长期情绪波动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2、认知功能正常

认知功能正常包括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良好、思维清晰、判断力准确等方面。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做出合理决策,解决问题时具有逻辑性和灵活性。认知功能受损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等,这些症状可能与压力、焦虑、抑郁或某些器质性疾病有关。保持认知功能需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脑力活动。

3、社会适应良好

社会适应良好指个体能够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同理心,能够理解他人感受,在社交场合表现得体,能够处理人际冲突。社会适应不良可能表现为社交恐惧、过度依赖他人或完全回避社交,这些情况可能与性格特质、成长经历或心理障碍有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获得社会支持,减轻心理负担。

4、自我认知清晰

自我认知清晰包括对自己的能力、优缺点、价值观有客观认识,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心理健康的人不会过度自卑或自大,能够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时发挥自身优势。自我认知模糊可能导致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影响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清晰的自我认知有助于设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和生活选择。

5、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所处年龄阶段的社会期望相符。儿童、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人各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表现出与年龄相称的行为模式。行为明显偏离年龄特征可能提示心理发展滞后或心理障碍。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的行为模式会自然变化,适应不同生命阶段的要求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保持心理健康需要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当出现持续情绪低落、焦虑、社交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自评,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变化,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应当给予同等重视。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