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乳腺区段切除术属于乳腺良性病变的常规手术方式,通常不严重。该手术通过局部切除病灶保留乳房外形,术后恢复较快且并发症较少。
乳腺区段切除术适用于乳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良性肿瘤的局部切除,手术仅切除病变组织及周围少量正常腺体,创伤小于全乳切除术。术中采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切口长度通常为3-5厘米,术后1-2天可出院。常见术后反应包括切口轻微疼痛、局部淤青等,可通过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多数患者在1-3周内恢复正常生活。术后需穿戴专用胸罩减少乳房晃动,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1个月,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术后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表现为持续胀痛、发热或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就医处理。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糖尿病控制不佳等特殊人群,术前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术后应每6-12个月进行乳腺超声复查,观察有无复发或新发病灶,日常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控制高脂肪饮食摄入,每月进行乳房自检,发现异常包块及时就诊。
宫颈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是指宫颈上皮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出现异常改变,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可能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需通过宫颈活检确诊。
1、病因机制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是主要诱因,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后导致E6、E7癌蛋白过度表达,干扰细胞周期调控。其他因素包括多产次、吸烟、免疫抑制等。病变初期表现为基底细胞增生,核浆比例失调,随着进展可出现核分裂象增多等异型性改变。
2、病理分级
低级别病变仅累及上皮下1/3层,细胞异型性较轻,核轻度增大。高级别病变累及上皮2/3层以上,细胞排列紊乱,核深染且形态不规则。病理报告需注明CIN分级,其中CIN3级与宫颈原位癌属于连续性病变。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表现为接触性出血或异常阴道分泌物。妇科检查可见宫颈糜烂样改变或醋酸白上皮。确诊需依赖阴道镜引导下的多点活检,必要时行宫颈管搔刮术排除隐匿性病变。
4、检测方法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可发现非典型鳞状细胞,HPV分型检测能明确感染亚型。阴道镜检查通过醋酸试验和碘试验定位可疑区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新技术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5、处理原则
低级别病变可随访观察,每6-12个月复查细胞学和HPV。高级别病变需行宫颈锥切术,常用冷刀锥切或LEEP术。术后需长期随访,预防性HPV疫苗接种对未感染人群具有保护作用。
确诊后应避免性生活刺激,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术后3个月内禁止盆浴和重体力劳动,按医嘱定期复查阴道镜和HPV检测。日常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C/E,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出现异常出血或排液需及时就诊,妊娠期患者需由产科和妇科医生共同评估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