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耳有脓水可通过清理分泌物、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穿刺引流、鼓膜修补术等方式治疗。耳有脓水通常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胆脂瘤型中耳炎、外伤感染等原因引起。
1、清理分泌物
外耳道存在脓性分泌物时需先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清洗。操作时需将患耳朝上,用无菌棉签沿耳道壁轻柔擦拭,避免损伤鼓膜。若分泌物较硬可先用碳酸氢钠溶液软化。清理后保持耳道干燥,禁止自行掏挖。
2、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适用于细菌性外耳道炎或中耳炎。使用前需将药液温热至体温,侧头牵拉耳廓使耳道变直,滴入药液后按压耳屏帮助药液进入。用药期间避免耳道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需配合口服抗生素。
3、口服抗生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罗红霉素分散片可控制中耳感染。细菌性中耳炎需连续用药7-10天,胆脂瘤型需配合影像学检查。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儿童需按体重调整剂量。
4、鼓膜穿刺引流
鼓室内积液超过3个月或引发听力下降时,需在耳内镜下穿刺抽液。术中可能放置通气管维持引流,术后需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进水。该操作可缓解耳闷胀感,改善传导性耳聋,但存在鼓膜钙化风险。
5、鼓膜修补术
鼓膜穿孔超过3个月未愈或反复流脓时,需采用颞肌筋膜或软骨膜进行修补。术前需控制感染,术后2周内禁止乘坐飞机或潜水。该手术能恢复鼓膜完整性,降低中耳炎复发概率,成功率可达80%以上。
日常需避免用尖锐物掏耳,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进水。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化脓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婴幼儿喂奶时保持头高位,感冒后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定期复查听力,中耳炎反复发作者需排查鼻咽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