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寄生虫感染可能引起发热。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发热通常与虫体代谢产物、免疫反应或继发感染有关,常见于疟原虫、血吸虫、弓形虫等寄生虫感染。
疟原虫感染是寄生虫引起发热的典型例子。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内繁殖并周期性释放裂殖子,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表现为间歇性高热、寒战和出汗。血吸虫感染也可导致发热,成虫在门静脉系统产卵时,虫卵沉积在肝脏和肠道引发肉芽肿反应,出现持续低热或弛张热。弓形虫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虫体在细胞内增殖破坏组织,可能引起长期不规则发热并伴随淋巴结肿大。
部分肠道寄生虫如蛔虫、钩虫大量感染时,可能因虫体移行导致组织损伤或继发细菌感染,出现中低度发热。绦虫幼虫寄生在脑部或肌肉组织时,局部炎症反应可能引起长期低热。某些特殊寄生虫如利什曼原虫感染后,会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并扩散至全身,造成持续高热和肝脾肿大。
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随寄生虫感染风险因素时,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测或影像学检查。预防寄生虫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疫水,在流行区域做好防蚊虫措施。确诊寄生虫感染后需遵医嘱规范使用抗寄生虫药物,避免自行用药导致病情延误。
闻蚊香一般不会中毒,但长时间或过量接触可能引发不适。蚊香的主要成分是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这类物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对人体相对安全,但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过敏或呼吸道刺激反应。
蚊香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微量拟除虫菊酯,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短时间接触通常不会造成健康损害。这类化合物通过干扰昆虫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对人类神经系统的毒性较低。使用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密闭空间内持续点燃蚊香超过8小时。正常使用下可能出现轻微咽喉干燥或眼睛刺激,离开污染环境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婴幼儿、孕妇、哮喘患者等敏感人群接触蚊香烟雾后可能出现咳嗽、胸闷等呼吸道症状,严重时可诱发支气管痉挛。部分劣质蚊香可能含有违规添加的敌敌畏等有机磷成分,这类物质可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吸收,导致头痛、恶心等中毒表现。若出现持续头晕、呕吐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建议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蚊香产品,使用时远离儿童和宠物。优先采用物理防蚊方式如蚊帐、纱窗等,减少化学驱蚊产品的依赖。使用蚊香后出现皮肤瘙痒或皮疹可用清水冲洗,保持环境通风有助于降低烟雾浓度。夜间使用蚊香建议在睡前2小时点燃,入睡时熄灭以降低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