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禁忌证主要包括近期重大手术或创伤、活动性出血、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颅内出血史、凝血功能障碍等。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塞的关键治疗手段,但需严格评估禁忌证以避免严重并发症。
1、近期重大手术或创伤
3个月内接受过开颅手术、脊柱手术或重大创伤的患者禁止溶栓。这类患者手术创面尚未完全愈合,溶栓药物可能诱发术区出血。伴随症状包括局部肿胀、疼痛加剧,需通过CT或MRI评估出血风险。替代治疗可考虑血管内取栓术。
2、活动性出血
存在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活动性出血表现时禁用溶栓。溶栓药物会加重出血倾向,血红蛋白可能快速下降。需紧急处理原发出血灶,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对于轻微牙龈出血等非活动性出血,经评估后可谨慎溶栓。
3、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收缩压超过185mmHg或舒张压超过110mmHg且药物难以控制时禁忌溶栓。高血压会增加脑出血转化风险,需使用乌拉地尔注射液或尼卡地平注射液降压至安全范围。血压达标后需持续监测至少24小时。
4、颅内出血史
既往有自发性颅内出血、动脉瘤破裂史的患者溶栓后再出血概率高。需通过脑血管造影排除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此类患者可考虑阿替普酶以外的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注射液。
5、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INR超过1.7或APTT延长的患者禁止溶栓。凝血功能异常会与溶栓药物产生协同出血效应。需输注血小板悬液或新鲜冰冻血浆纠正指标,必要时改用机械取栓治疗。
对于存在静脉溶栓禁忌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建议立即启动替代治疗方案。血管内取栓术适用于发病6-24小时的大血管闭塞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维持血氧饱和度,避免剧烈体位变动。康复期应尽早介入肢体功能训练,配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等二级预防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头颅影像学评估。
6岁儿童晚上不知道起床尿床可能是正常的,也可能是遗尿症的表现。遗尿症通常由生理发育延迟、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泌尿系统异常或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1、生理发育延迟
部分儿童膀胱控制能力发育较慢,可能导致夜间尿床。这种情况通常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改善。家长可帮助孩子白天规律排尿,睡前限制饮水,避免过度责备。
2、心理因素
焦虑、压力或家庭环境变化可能引发暂时性尿床。家长需减少批评,通过鼓励和奖励机制帮助孩子建立信心。若持续存在,建议咨询心理医生。
3、遗传因素
父母有遗尿症史的儿童患病概率较高。这类情况多为原发性遗尿,可通过行为训练改善,如使用遗尿报警器或膀胱功能锻炼。
4、泌尿系统异常
尿路感染、膀胱过度活动症等疾病可能导致尿床,常伴随尿频、尿急等症状。需就医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奥昔布宁片、托特罗定缓释片等药物。
5、激素分泌异常
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尿液增多。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片,同时监测孩子夜间排尿量和频率。
家长应记录孩子尿床频率和诱因,避免睡前摄入含咖啡因饮料。白天训练孩子延迟排尿以增强膀胱容量,夜间可定时唤醒排尿。若尿床每周超过2次或持续至7岁以上,需就医排除病理性原因。多数儿童遗尿会随年龄自愈,耐心引导比惩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