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婴儿惊风扎什么穴?

|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问题描述:
婴儿惊风扎什么穴?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志新
王志新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

婴儿惊风发作时可针刺人中穴、合谷穴、涌泉穴、十宣穴、大椎穴等穴位缓解症状。惊风是中医对小儿抽搐的称谓,多与高热、惊厥、脑部异常放电等因素相关,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人中穴

位于鼻唇沟上1/3处,为急救要穴。针刺该穴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帮助终止抽搐发作,适用于急症处理。操作时用毫针浅刺0.2-0.3寸,快速捻转后立即出针。需注意婴儿皮肤娇嫩,应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损伤。

2、合谷穴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凹陷处。此穴具有镇惊安神功效,对高热惊厥有辅助缓解作用。可采用指压法,用拇指按压穴位5-10秒后松开,重复进行数次。若需针刺建议使用0.5寸细针平刺,深度不超过0.3寸。

3、涌泉穴

在足底前1/3凹陷处。该穴能引热下行,对肝风内动型惊风有效。操作时可配合艾条悬灸3-5分钟,或轻揉穴位至局部微热。注意避免烫伤婴儿皮肤,灸治时保持安全距离。

4、十宣穴

位于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点刺放血可泻热开窍,适用于热极生风证候。需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1-2滴血即可。此方法刺激较强,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实施。

5、大椎穴

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该穴为督脉要穴,针刺可调和阴阳、息风止痉。操作时让婴儿俯卧位,用0.5寸针斜刺0.3-0.5寸,得气后立即出针。需避开脊髓重要结构,建议由针灸医师操作。

婴儿惊风发作时应立即侧卧防止窒息,松解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及表现,避免强行按压肢体。发作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紧急送医。日常注意监测体温,避免捂热,保证充足睡眠。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应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可适当补充钙剂预防低钙惊厥。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病因。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六个月发烧39度怎么办

六个月发烧39度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治疗、观察病情、调整饮食、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六个月发烧39度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疫苗接种、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婴儿的额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可以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内通风,避免过热环境。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每次剂量为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或布洛芬混悬液每次剂量为5-10mg/kg,每6-8小时一次。切勿自行用药,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 3、观察病情:密切监测婴儿的体温变化,记录发烧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若发烧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4、调整饮食:确保婴儿摄入充足的水分,避免脱水。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增加哺乳次数,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适当增加喂水量。避免给予高糖或高盐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5、及时就医:若婴儿出现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皮肤发紫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并制定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婴儿的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肉。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但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预防疾病发生。若发烧反复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建议尽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