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6次阅读
全身痒可能是由皮肤干燥、过敏反应、肝胆疾病、糖尿病或神经精神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主要有皮肤屏障受损、接触性过敏原、胆汁淤积性瘙痒、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焦虑或抑郁等心理因素。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抓挠加重皮损。
冬季气候干燥或频繁洗澡可能导致皮肤角质层水分流失,表现为全身皮肤紧绷、脱屑伴瘙痒。日常需减少洗澡频率至每周2-3次,水温控制在37℃以下,沐浴后立即涂抹含尿素软膏或凡士林保湿霜。避免使用碱性肥皂,选择pH值5.5左右的弱酸性沐浴露。
新换洗衣物、床品中的染料或螨虫,海鲜、坚果等食物均可引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出现风团样皮疹和瘙痒。可遵医嘱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等抗组胺药物,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建议家长记录儿童饮食日记,排查过敏原后严格规避。
肝硬化、胆管结石等疾病导致胆汁酸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引发顽固性瘙痒,夜间加重伴皮肤抓痕。需治疗原发病,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降低胆汁酸,或考来烯胺散吸附肠道胆汁酸。皮肤可涂抹薄荷脑软膏缓解症状。
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表现为躯干四肢对称性刺痛感。需监测血糖并调整降糖方案,如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胰岛素注射液等。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无原发性皮损的瘙痒,与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代谢异常有关。需心理科评估后开具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物,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建议通过冥想、规律运动缓解压力。
日常应穿着纯棉宽松衣物,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E促进皮肤修复。若瘙痒持续超过2周、伴随黄疸或体重下降,需完善肝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避免过度搔抓导致皮肤苔藓样变或继发感染,夜间可戴棉质手套减少无意识抓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