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6次阅读
白内障术后晶体移位通常可以调整,需根据移位程度和症状决定处理方式。晶体移位可能与手术操作、术后外伤、囊袋松弛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术后早期轻微晶体移位可能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轻微视物模糊或眩光,可通过散瞳后手法复位或调整体位自然复位。医生可能使用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用棉签轻推虹膜或囊袋边缘辅助晶体归位,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并佩戴眼罩保护。若移位导致单眼复视或视力骤降,需在手术室无菌环境下进行二次手术调整,常见方式包括囊袋内晶体调位、更换张力环或植入悬吊式人工晶体。部分患者因囊袋收缩或悬韧带薄弱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以稳定晶体位置。
极少数情况下,若晶体全脱位至玻璃体腔且引发视网膜脱离风险,需由眼底外科医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体取出术,同期可能需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或巩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此类情况常伴有飞蚊症增多、视野缺损等玻璃体牵拉症状,术后需密切监测眼压和视网膜状态。
白内障术后应避免揉眼、弯腰提重物等增加眼压的行为,遵医嘱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预防感染,定期复查前房深度和晶体位置。若突然出现眼红眼痛、视力急剧变化需立即就诊,日常可补充叶黄素和维生素C帮助囊袋修复,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减少光照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