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伴有水肿可能由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外伤、长期劳损、炎症反应、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微创手术、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
1、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水分流失导致弹性下降,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发局部炎症和水肿。患者常伴有腰部钝痛、下肢放射痛。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缓解症状,配合牵引治疗减轻压迫。
2、外伤
急性扭伤或撞击可能导致纤维环撕裂,髓核突出刺激神经根周围组织产生水肿。典型表现为突发性腰痛伴活动受限。需绝对卧床2-3周,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外敷,必要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控制炎症。
3、长期劳损
久坐、弯腰负重等重复动作使椎间盘持续受压,逐渐突出并引发无菌性炎症水肿。常见持续性腰酸伴间歇性下肢麻木。建议使用腰椎支具保护,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配合超短波理疗改善血液循环。
4、炎症反应
突出髓核释放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根鞘膜,引发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水肿。多表现为夜间加重的根性疼痛。可选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脱水消肿,联合依帕司他片营养神经,配合中药熏蒸治疗。
5、遗传因素
胶原蛋白代谢异常等遗传缺陷可能导致椎间盘纤维环强度不足,轻微外力即可诱发突出伴水肿。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家族中常有类似病史。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急性期使用美洛昔康片控制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伴有水肿患者应睡硬板床,避免提重物及久坐,可进行游泳、小燕飞等低强度锻炼增强腰背肌力量。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若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或下肢肌力明显下降,需立即就医排除马尾综合征。
瘫痪老人的脚烂了可通过定期翻身减压、创面清创护理、控制感染、改善血液循环、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脚部溃烂通常由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感染、营养不良、基础疾病控制不佳等原因引起。
1、定期翻身减压
瘫痪老人因活动受限,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易导致缺血性坏死。需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垫或气垫床分散压力。对已出现压疮的脚部,避免患处继续受压,可采用侧卧或俯卧位交替。翻身时动作轻柔,防止拖拽摩擦皮肤。
2、创面清创处理
溃烂创面需由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渗出液。浅表溃疡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外敷康复新液促进愈合,深度溃烂可能需要手术清创。日常护理中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渗出较多时可使用藻酸盐敷料吸收渗液。禁止自行涂抹药膏或民间偏方。
3、控制感染
合并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抗革兰氏阳性菌,左氧氟沙星片覆盖常见皮肤感染菌。严重感染可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同时定期监测体温和血象,观察脓性分泌物、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以减少感染风险。
4、改善血液循环
每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由护理人员帮助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按摩下肢时从远端向近心端轻柔推按,禁忌粗暴按压溃烂区域。可遵医嘱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合并静脉曲张者穿戴医用弹力袜。监测下肢皮肤温度及颜色变化。
5、营养支持
每日保证1.2-1.5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鱼肉泥等易消化食物。补充维生素C片和硫酸锌片促进胶原合成,贫血者需增加含铁食物。吞咽障碍时可选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剂。每周监测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
护理瘫痪老人需保持床单位平整无皱褶,每日检查足跟、踝部等骨突处皮肤。使用温和pH值清洁剂清洗后完全擦干,尤其注意趾缝间清洁。室温维持在24-26℃避免末梢循环不良,冬季可穿宽松棉袜保暖。定期复查创面愈合情况,若出现发黑、深部组织暴露或全身感染表现需立即就医。同时需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预防新的压疮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