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6次阅读
月经血是月经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子宫内膜脱落、血液及宫颈黏液等混合形成。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现象,其核心特征为规律性子宫内膜剥脱出血。
月经血包含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成分,颜色通常呈暗红色,质地黏稠且可能含有少量内膜组织碎片。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波动导致子宫内膜增厚,当黄体退化后孕酮水平下降,引发螺旋动脉收缩和内膜缺血坏死,最终形成经血排出。经血排出量存在个体差异,单次月经总失血量多在20-60毫升范围,超过80毫升可能提示月经过多。经血中含有前列腺素、纤溶酶原激活物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成分可能导致子宫收缩疼痛或影响凝血功能。
月经周期调节涉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精密调控,任何环节异常都可能影响经血特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引起月经稀发伴经量减少,子宫腺肌症则常导致经量增多伴严重痛经。经血颜色变浅可能提示贫血或内分泌失调,持续出现血块需警惕凝血功能障碍。记录月经周期长度、经期持续天数及经血性状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生殖系统异常。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透气棉质卫生用品并及时更换。经期避免剧烈运动或盆浴,可适当热敷腹部缓解不适。若出现经期延长、经血异味或周期紊乱超过三个月,建议进行妇科检查及激素水平检测。日常注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预防缺铁性贫血,维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月经周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