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孩子一年犯好几次有蛲虫

|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问题描述:
孩子一年犯好几次有蛲虫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志新
王志新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

孩子一年内多次感染蛲虫可能与卫生习惯不良、家庭聚集性传播、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蛲虫病是由蠕形住肠线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表现为肛门瘙痒、睡眠不安、食欲减退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双羟萘酸噻嘧啶颗粒等驱虫药物,并做好家庭环境消毒和儿童个人卫生管理。

1、卫生习惯不良

儿童接触污染物品后未洗手、啃咬手指等行为易导致虫卵经口摄入。蛲虫卵可附着在玩具、衣物或家具表面存活2-3周。家长需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定期修剪指甲,每日更换并煮沸消毒内裤。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出现病例时,应对桌椅、玩具等物品用紫外线或含氯消毒剂处理。

2、家庭聚集性传播

蛲虫通过接触传播特性易造成家庭成员交叉感染。虫卵可能经床单、马桶圈等媒介扩散,夜间雌虫在肛周产卵时更易污染环境。建议全家同步进行驱虫治疗,使用阿苯达唑片等广谱驱虫药。床单衣物需60℃以上高温清洗,地毯和毛绒玩具应定期暴晒,卫生间每日用漂白剂擦拭。

3、免疫力低下

营养不良或基础疾病患儿更易反复感染。蛲虫寄生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加重营养吸收障碍。临床常见合并贫血、维生素缺乏等情况。除驱虫治疗外,可遵医嘱补充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小儿复方氨基酸口服溶液等营养制剂,日常增加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摄入。

4、集体生活暴露

幼儿园、托儿所等场所因密切接触易暴发流行。蛲虫卵可通过粉尘传播,集体午睡时共用寝具风险更高。机构需开展晨间肛门拭子筛查,发现患儿应隔离治疗。建议家长为儿童准备独立睡袋,避免使用公共坐便器,教育孩子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

5、环境消毒不彻底

常规清洁难以完全杀灭环境中的虫卵。蛲虫卵对普通消毒剂抵抗力强,紫外线照射需持续30分钟以上。家庭消毒重点包括门把手、水龙头等高频接触部位,可使用25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患儿使用的被褥应在阳光下暴晒6小时,地毯建议暂时撤除或蒸汽清洁。

预防蛲虫病复发需建立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家长应监督儿童每日晨起淋浴清洁肛周,穿紧身内裤防止搔抓污染。饮食上多食用南瓜子、胡萝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避免生冷食品。定期进行家庭环境采样检测,若6个月内复发超过2次,需排查免疫缺陷等潜在疾病。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建议每学期开展预防性驱虫,建立病例报告和消毒制度。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宝宝额头不热腋下38℃怎么办

宝宝额头不热腋下38℃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环境、补充水分、观察症状、就医咨询等方式处理。这种情况可能由感染、环境温度过高、脱水、疫苗接种反应、衣物过厚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腋下、手心等部位,帮助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同时可以给宝宝使用退热贴,贴在额头或颈部。 2、调整环境:确保宝宝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或风扇调节室温,但避免直接吹向宝宝。 3、补充水分:发烧时宝宝容易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可以给宝宝喝温水、母乳或配方奶,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少量多次喂水,避免一次性喂太多。 4、观察症状:注意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等情况。如果宝宝出现嗜睡、哭闹不止、食欲明显下降等症状,需密切观察并记录体温变化。 5、就医咨询:如果宝宝体温持续不降或超过38.5℃,或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退烧药,如布洛芬混悬液每次5-10mg/kg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每次10-15mg/kg。 宝宝发烧期间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帮助增强免疫力。保持宝宝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体温,记录变化情况,为医生提供参考。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