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5次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用药、抗感染治疗、补充水分、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发热可能由感染、药物反应、疾病进展、粒细胞缺乏、肿瘤热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额头贴退热贴帮助散热。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损伤,冰袋冷敷需用毛巾包裹防冻伤。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配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物,但需避免长期大量服用。
2、调整用药
化疗药物如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可能引起药物热,需联系医生评估是否需暂停或减量。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时突然停药可能导致反跳性发热,应逐步减量。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可能诱发发热伴皮疹,需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3、抗感染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出现发热需立即进行血培养,经验性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合并真菌感染可选用伏立康唑片,病毒感染可用更昔洛韦注射液。所有抗感染治疗均需严格遵循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
4、补充水分
发热导致体液丢失需增加饮水量至2000-2500毫升/天,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散预防脱水。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输液速度,监测尿量和电解质。避免饮用含糖饮料以免加重高血糖风险。
5、及时就医
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伴随寒战或意识改变需急诊处理。治疗期间出现新发肺部浸润影需排查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突发腰痛伴发热可能提示肾盂肾炎,需完善尿培养和肾脏超声检查。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热期间应每日监测体温4-6次,保持口腔清洁预防黏膜炎,进食高蛋白流质饮食如蒸蛋羹、鱼肉粥。居住环境需定期紫外线消毒,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人群。所有退热药物使用均需记录用药时间和效果,复诊时向血液科医生详细汇报发热特征和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