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焦虑症属于精神疾病,是精神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焦虑症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忧、恐惧、紧张等情绪反应,可能伴有心悸、出汗、颤抖等躯体症状。
1、疾病分类
焦虑症在《国际疾病分类》中被明确归类为精神与行为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亚型。这些类型均以情绪异常为核心特征,符合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2、发病机制
焦虑症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特别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的异常。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长期压力或创伤事件也可能诱发疾病。
3、诊断标准
诊断需符合症状持续、社会功能受损等要求。医生会通过临床访谈、量表评估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焦虑。典型症状包括持续6个月以上的过度担忧,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表现。
4、治疗方式
治疗常采用药物与心理联合干预。常用药物包括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以及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患者调整错误认知,放松训练可缓解躯体症状。
5、预后管理
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维持治疗期通常需要6-12个月,预防复发需定期复诊。建立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社会支持等有助于长期康复,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可减少症状波动。
焦虑症患者应保持良好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饮食上多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避免高糖分和刺激性饮品。建议学习正念冥想等放松技巧,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定期与医生沟通病情变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不要自行增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