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肝胆外科

肝移植后胆管还在的吗

| 1人回答 | 43次阅读

问题描述:
肝移植后胆管还在的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涛
李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主任医师

肝移植后胆管通常会被保留,但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手术方案和患者病情决定。肝移植手术中,胆管重建是重要环节,可能采用胆管-胆管吻合或胆管-空肠吻合等方式。

肝移植手术中,供肝的胆管会与受体的胆管系统进行连接。若受体胆管条件良好,外科医生多选择胆管端端吻合术,保留患者原有胆管结构。这种方式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胆汁引流更符合生理状态。吻合口需放置支架管防止狭窄,术后数月经造影评估后可拔除。胆管吻合要求供受体胆管直径匹配,且无严重病变,术中需精细操作避免胆漏或缺血。

当受体胆管存在硬化、闭锁或严重损伤时,可能采用胆管空肠吻合术。这种情况下会将供肝胆管直接与空肠吻合,建立新的胆汁引流通道。该术式需切除患者病变胆管,术后需长期服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胶囊,并监测胆汁淤积指标。胆肠吻合术后可能出现反流性胆管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

术后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胆汁引流通畅度及胆管影像学变化。出现黄疸、发热或腹痛需警惕胆管狭窄或胆漏,及时进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饮食需低脂高蛋白,避免加重胆汁排泄负担。严格遵医嘱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防止排斥反应损伤胆管。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胆管超声,发现异常需及时干预处理。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肝脏多发性圆形低密度影是怎么回事?

肝脏多发性圆形低密度影可能由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脓肿、肝转移瘤、肝包虫病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影像学特征与临床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1. 肝囊肿

肝囊肿是常见的良性病变,多为先天性或退行性改变。囊内充满清亮液体,影像学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圆形低密度影。多数患者无症状,体积较大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或饱胀感。无症状者无须治疗,直径超过5厘米或有压迫症状时可考虑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或腹腔镜手术。

2.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由血管异常增生形成,女性多见。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呈现特征性边缘结节样强化。多数为单发且体积稳定,偶有增长过快导致肝区钝痛。通常无须干预,定期复查即可,若瘤体直径超过10厘米或破裂风险高,可采用介入栓塞治疗。

3. 肝脓肿

肝脓肿多继发于胆道感染或败血症,CT显示低密度影伴环形强化,常伴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细菌性肝脓肿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必要时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阿米巴肝脓肿则需口服甲硝唑片联合穿刺治疗。

4. 肝转移瘤

消化道恶性肿瘤常见肝转移,表现为多发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灶,可能伴随体重下降、黄疸。确诊需结合原发癌病史及活检,治疗包括注射用奥沙利铂等化疗药物、靶向治疗或射频消融。乳腺癌肝转移可使用注射用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

5. 肝包虫病

牧区多见细粒棘球蚴感染,形成特征性"囊中囊"结构,囊壁可见钙化。早期无症状,后期可导致过敏反应或胆道梗阻。需手术完整切除包囊,术前口服阿苯达唑片预防扩散,术后需长期随访避免复发。

发现肝脏多发性低密度影应完善肿瘤标志物、增强CT或MRI检查,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忌饮酒。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遵医嘱选择超声造影、穿刺活检等进一步检查手段,根据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