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8次阅读
牙齿错位可通过佩戴金属托槽矫治器、隐形矫治器、功能性矫治器、正颌手术、局部片切等方式矫正。牙齿错位通常由遗传因素、乳牙早失、不良口腔习惯、颌骨发育异常、牙周疾病等原因引起。
1、金属托槽矫治器
金属托槽矫治器通过粘接在牙齿表面的金属托槽和弓丝施加持续力,逐步调整牙齿位置。适用于中重度牙齿拥挤、反颌等复杂病例,矫正周期通常需要1-3年。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调整力度,可能伴随短暂牙齿酸胀感,需加强口腔清洁防止托槽周围菌斑堆积。
2、隐形矫治器
隐形矫治器采用透明高分子材料制作的个性化活动牙套,通过系列渐进式牙套施力移动牙齿。适合轻中度牙齿不齐、间隙等病例,每2周更换新牙套,每日需保持20-22小时佩戴。优势在于美观舒适,但需要患者高度配合,对复杂咬合问题矫正效果有限。
3、功能性矫治器
功能性矫治器主要用于生长发育期儿童的颌骨关系异常,如下颌后缩或前突。通过改变口周肌肉力量平衡,引导颌骨向正常方向生长,常用类型包括activator、twin-block等。最佳干预年龄为8-12岁,需配合生长高峰期使用,对单纯牙性错位效果不佳。
4、正颌手术
正颌手术适用于严重骨性错颌畸形,如上颌前突或下颌发育不足。需先进行术前正畸排齐牙列,再通过截骨手术调整颌骨位置,术后配合精细咬合调整。手术风险包括神经损伤、出血等,恢复期需流质饮食,整体治疗周期可能长达2年。
5、局部片切
局部片切针对轻度牙齿拥挤,通过少量磨除牙釉质获得间隙。单颗牙片切量不超过0.5毫米,需配合邻面去釉后抛光防龋。适用于牙弓长度差较小的病例,无法改善颌骨关系问题,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牙齿敏感。
矫正期间应避免啃咬硬物,使用含氟牙膏及牙缝刷清洁矫治器周围。正畸结束后需按医嘱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初期半年需全天佩戴,后续可逐步改为夜间佩戴。定期口腔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牙周问题,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牙齿移动过程中的骨改建。出现矫治器脱落或口腔黏膜损伤应及时复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