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小儿尿道下裂主要表现为尿道开口位置异常、排尿方向异常、阴茎弯曲等症状,可通过手术治疗矫正。尿道下裂通常由遗传因素、激素异常、胚胎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尿道成形术、阴茎矫直术等手术方式。
尿道开口可位于阴茎腹侧任何位置,从冠状沟到会阴部均可能出现。轻度患者开口靠近龟头,重度患者开口可能接近阴囊或会阴。排尿时尿液可能呈喷洒状或向下滴漏。这类患儿需通过体格检查确定开口位置,手术重建尿道是主要治疗手段,如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
由于尿道海绵体发育不良,多数患儿存在阴茎向腹侧弯曲,勃起时弯曲更明显。弯曲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弯曲可能随生长发育改善,中重度弯曲需手术矫正,常用术式包括阴茎矫直术、白膜折叠术等。
患儿包皮多呈帽状堆积在阴茎背侧,腹侧包皮缺失。这种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单纯尿道外口狭窄鉴别。手术时常利用背侧多余包皮重建尿道或覆盖创面。术前需评估包皮可用量,避免术后皮肤覆盖不足。
严重尿道下裂患儿可能出现尿线细弱、排尿费力、尿频等症状。长期排尿困难可能引起尿路感染、膀胱功能异常。术前需评估排尿情况,术后可能需暂时留置导尿管。部分患儿术后需进行排尿训练改善功能。
学龄期患儿可能因外观异常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家长需注意疏导情绪,避免患儿因害怕嘲笑而拒绝排尿。手术矫正后多数心理问题可缓解,严重者需心理医生介入。建议在入学前完成手术治疗。
术后需保持会阴清洁干燥,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选择宽松棉质内裤减少摩擦,避免剧烈运动1-2个月。定期复查尿道通畅度,观察排尿情况。日常鼓励患儿多饮水,预防尿路感染。若出现发热、排尿疼痛、尿线变细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后排尿功能与外观可接近正常,青春期发育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