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皮肤性病科

尿毒症皮肤瘙痒有什么特点

| 1人回答 | 76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尿毒症皮肤瘙痒有什么特点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茂静
刘茂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尿毒症皮肤瘙痒通常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部性顽固瘙痒,伴随皮肤干燥脱屑,夜间症状加重且常规止痒措施效果有限。尿毒症皮肤瘙痒可能与代谢废物蓄积、钙磷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皮肤屏障受损等因素有关。

1、代谢废物蓄积

尿毒症患者肾功能衰竭导致尿素、肌酐等代谢产物无法排出,蓄积在血液中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此类瘙痒常呈弥漫性分布,皮肤表面可能出现尿素霜结晶。需通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毒素,可遵医嘱使用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等调节神经敏感性的药物,配合碳酸司维拉姆片控制血磷水平。

2、钙磷代谢紊乱

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皮肤内钙盐沉积和组胺释放。瘙痒多发生在四肢伸侧和腰背部,皮肤可见抓痕和苔藓样变。需限制高磷饮食摄入,使用碳酸镧咀嚼片等磷结合剂,必要时静脉注射骨化三醇注射液调节钙磷平衡。

3、周围神经病变

尿毒症毒素损伤周围神经纤维,导致异常感觉传导引发瘙痒。特征为对称性针刺感或蚁行感,下肢症状更为明显。可尝试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遵医嘱服用甲钴胺片修复神经损伤,联合盐酸阿米替林片改善神经病理性瘙痒。

4、继发性甲旁亢

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会促进皮肤肥大细胞增殖,释放大量致痒介质。瘙痒剧烈且持续,常伴骨痛和血管钙化。需监测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严重时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术前可使用西那卡塞片控制激素分泌。

5、皮肤屏障受损

皮脂腺萎缩和汗液分泌减少导致皮肤干燥皲裂,失去正常保护功能。表现为皮肤脱屑、鱼鳞样改变,寒冷环境症状加剧。日常需使用尿素软膏或凡士林保湿,避免碱性清洁剂,穿纯棉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需保持透析充分性,每日测量干体重避免容量负荷过重。饮食应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在每公斤体重0.6-0.8克,限制高钾高磷食物如香蕉、坚果、动物内脏等。洗澡水温不超过40℃,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剂。若出现皮肤破溃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败血症。建议每3个月检测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夜间瘙痒严重时可戴棉质手套入睡,避免抓伤导致皮肤继发感染。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联苯苄唑溶液治灰指甲有效吗?

联苯苄唑溶液对灰指甲有一定治疗效果,但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综合判断。灰指甲通常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甲板增厚、变色或脱落,联苯苄唑溶液作为广谱抗真菌药物,能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适用于浅表性真菌感染。

1、药物作用机制

联苯苄唑溶液主要成分为联苯苄唑,属于咪唑类抗真菌剂,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导致膜通透性改变而杀菌。对于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引起的甲真菌病,局部用药可渗透甲板浅层抑制真菌生长。临床常用剂型包括联苯苄唑溶液、联苯苄唑乳膏等,需每日涂抹患处1-2次。

2、适用病情范围

该药物对早期灰指甲效果较明显,表现为甲板局部白斑或轻度增厚时,坚持用药3-6个月可能改善症状。若真菌已侵入甲母质或甲板严重增厚变形,单纯外用药物难以彻底清除病原体。此时需配合口服特比萘芬片、伊曲康唑胶囊等系统抗真菌治疗。

3、治疗效果差异

临床观察显示,联苯苄唑溶液对远端侧位甲下型灰指甲有效率约40-60%,但对近端甲下型或全甲毁损型效果有限。指甲感染疗效优于趾甲,因趾甲生长速度慢且药物渗透困难。治疗期间需配合锉薄病甲、保持足部干燥等措施增强药效。

4、联合治疗方案

顽固性灰指甲建议采用联合疗法,如联苯苄唑溶液配合尿素软膏封包拔甲,或交替使用环吡酮胺搽剂。严重者可结合激光治疗破坏真菌结构,必要时行病甲清除术。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真菌镜检,评估疗效并调整方案。

5、用药注意事项

使用联苯苄唑溶液可能出现局部灼热感或红斑,过敏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儿童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药物接触眼睛及黏膜,用药期间禁止共用指甲剪、鞋袜等物品。合并糖尿病或外周循环障碍者需延长疗程。

灰指甲治疗需长期坚持,联苯苄唑溶液使用期间应保持患甲清洁干燥,穿透气鞋袜。建议每月修剪病甲一次,修剪后器械需消毒。日常避免赤足行走于公共浴室等潮湿环境,家庭成员有感染者需同步治疗。若用药6个月无改善,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