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7次阅读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后,可通过暴露后阻断、紧急检测、专业咨询和定期随访等方式降低感染风险。暴露后阻断需在72小时内启动,越早效果越好。
立即服用阻断药物组合,如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连续使用28天。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降低感染概率达80%以上。
暴露后第4周、第12周需进行HIV抗体检测,窗口期后检测结果阴性可排除感染。期间避免发生高危行为。
前往定点医院感染科或疾控中心获取专业指导,医生将评估暴露风险等级并提供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情绪。
完成阻断治疗后仍需每3个月复查,监测免疫功能。若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急性期症状须及时就医。
发生高危行为后应保持冷静,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避免过度恐慌但须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干预措施。
打耳洞一般不会传染艾滋病,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日常接触如打耳洞感染概率极低。
艾滋病病毒需要直接进入血液系统才能传播,打耳洞使用的器械若未严格消毒可能携带病毒,但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很短。
感染需要满足病毒量足够、活性强且直接进入血液,打耳洞出血量通常很少,难以达到感染所需病毒载量。
选择正规机构进行操作,确保使用一次性器械或严格消毒设备,可完全避免艾滋病病毒传播风险。
如有疑虑可在接触后6周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3个月后复查阴性即可完全确认未感染。
建议选择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穿耳操作,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