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肠道憩室病可能由长期低纤维饮食、肠壁结构异常、肠道动力紊乱、年龄增长、慢性便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肠道憩室病是肠壁黏膜层通过肌层薄弱处向外膨出形成的囊状结构,多发生于结肠。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导致粪便体积减小、肠道蠕动减慢,增加肠腔内压力,长期可能诱发憩室形成。建议增加全谷物、西蓝花、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摄入量不低于25克。若伴随腹胀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
先天性肠壁肌层发育缺陷或结缔组织薄弱会导致局部抗压能力下降,常见于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患者。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反复腹痛、便血,需通过结肠镜确诊。急性发作期可短期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
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异常收缩会使肠腔内压力不均,促使黏膜从薄弱点突出。典型表现为左下腹绞痛与排便习惯改变。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缓解痉挛,配合腹部按摩改善症状。
50岁以上人群肠壁胶原蛋白流失、肌层萎缩,憩室发生率显著上升。这类患者无明显症状时无须治疗,但需定期肠镜监测。若发现憩室炎,需使用左氧氟沙星片联合甲硝唑片抗感染。
长期排便费力会使肠腔内压力持续升高,尤其乙状结肠段易形成多发性憩室。建议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必要时短期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反复出血或穿孔者需行腹腔镜憩室切除术。
肠道憩室病患者应避免坚果、种子等可能滞留憩室的食物,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肠蠕动。出现持续发热、便血或剧烈腹痛时需立即就医,警惕憩室穿孔或脓肿形成。术后患者需每2年复查肠镜,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