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乳糜尿丝虫病怎么查?

| 1人回答 | 75次阅读

问题描述:
乳糜尿丝虫病怎么查?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茂静
刘茂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乳糜尿丝虫病可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淋巴管造影、病原学检查等方式诊断。乳糜尿丝虫病通常由丝虫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乳糜尿、淋巴管炎等症状。

1、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诊断乳糜尿丝虫病的重要方法,通过显微镜检查可发现血液中的微丝蚴。微丝蚴具有夜间周期性,采血时间建议在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2点。血液检查还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寄生虫感染。血液检查前无须空腹,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2、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可发现乳糜尿,表现为尿液浑浊呈乳白色,静置后可分为三层。尿液离心后镜检可能发现微丝蚴,但阳性率较低。尿液检查需留取晨起中段尿,女性应避开月经期。乳糜尿可能间歇性出现,需多次检查以提高检出率。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淋巴管扩张、淋巴结肿大等异常表现。CT或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腹腔和盆腔淋巴管病变情况。影像学检查对丝虫病导致的淋巴管阻塞有较高诊断价值。检查前需遵医嘱做好肠道准备,避免肠气干扰。

4、淋巴管造影

淋巴管造影可直接显示淋巴管形态和功能异常,是诊断淋巴系统病变的金标准。通过向足背淋巴管注入造影剂,可观察到造影剂外渗、淋巴管扩张等特征性改变。淋巴管造影为有创检查,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检查后需观察穿刺部位。

5、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包括血液或组织标本的丝虫DNA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免疫学检查可检测丝虫特异性抗体,但无法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可直接检测丝虫基因片段。病原学检查需在专业实验室进行。

怀疑乳糜尿丝虫病时应尽早就医,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蚊虫叮咬。饮食上限制高脂肪食物,多饮水有助于改善乳糜尿症状。出现淋巴水肿时可抬高患肢,穿着弹力袜。治疗期间遵医嘱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隐匿型肾炎是怎么引起

隐匿型肾炎可能由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异常、药物损伤、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隐匿型肾炎可通过尿液检查、肾功能评估、肾活检等方式确诊,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控制感染、调节免疫、停用肾毒性药物等措施。

1、遗传因素

部分隐匿型肾炎与遗传性肾病相关,如薄基底膜肾病、Alport综合征等。这类患者常有家族史,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导致血尿。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以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胶囊、贝那普利片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

2、感染因素

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是常见诱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可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肾小球。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血尿伴咽痛发热,尿检可见红细胞管型。急性期需用青霉素V钾片清除感染灶,慢性感染灶如龋齿、扁桃体炎等需彻底治疗。感染控制后多数患者尿异常可自行缓解,持续异常者需排查其他病因。

3、免疫异常

IgA肾病是隐匿型肾炎最常见类型,因黏膜免疫异常导致IgA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典型表现为感染后72小时内出现肉眼血尿,肾活检可见IgA沉积。轻症可用双嘧达莫片改善微循环,中重度需用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呼吸道感染,定期复查尿微量白蛋白。

4、药物损伤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临床表现为少量蛋白尿伴尿β2微球蛋白升高,及时停药后多数可逆。必须用药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替代解热镇痛,同时监测尿NAG酶等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老年患者和脱水状态下更需谨慎用药。

5、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导致微量白蛋白尿。早期严格控糖(糖化血红蛋白<7%)和降压(目标<130/80mmHg)可延缓进展,常用药包括二甲双胍缓释片、氨氯地平片等。肥胖患者需减重至BMI<24,高尿酸血症者用非布司他片控制血尿酸<360μmol/L。

隐匿型肾炎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2500毫升,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推荐优质蛋白摄入量0.8-1.0g/kg/天。适度进行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出现水肿、尿量减少或血压升高需及时肾内科就诊。避免使用成分不明的中药偏方,谨慎选择增强CT等需造影剂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