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7次阅读
上颌囊肿通常由牙源性感染、发育异常、外伤或肿瘤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颌骨膨隆、牙齿移位或疼痛等症状。上颌囊肿可能与根尖周炎、含牙囊肿、角化囊肿、鼻腭管囊肿或成釉细胞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牙齿松动、鼻腔堵塞或面部麻木等症状。
1、根尖周炎
根尖周炎是牙髓感染扩散至根尖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可能发展为根尖周囊肿。患者常伴有患牙叩痛、牙龈脓肿,严重时可导致颌骨破坏。治疗需清除感染源,采用根管治疗术或配合使用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药物控制感染。若囊肿较大可能需手术摘除。
2、含牙囊肿
含牙囊肿多因未萌出牙齿的釉质上皮退化不全所致,常见于阻生智齿周围。囊肿内包含未萌出牙冠,可导致颌骨膨胀及邻牙移位。早期可能无症状,增大后可触及骨性膨隆。治疗以手术摘除囊肿为主,必要时拔除相关牙齿,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3、角化囊肿
角化囊肿属于牙源性发育性囊肿,囊壁衬有角化上皮,具有较强侵袭性和复发倾向。患者可能出现颌骨多房性透亮影,少数伴病理性骨折。手术需彻底刮除囊壁,对于复发病例可能需颌骨部分切除,术后需长期随访监测。
4、鼻腭管囊肿
鼻腭管囊肿源于胚胎期鼻腭导管残留上皮,位于上颌前部中线区。典型表现为腭中线半圆形隆起,可能引起鼻底胀满感。X线显示心形透射影。治疗采用手术摘除,注意保护鼻腭神经血管束,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腭部麻木。
5、成釉细胞瘤
成釉细胞瘤是局部侵袭性牙源性肿瘤,可继发囊性变。早期表现为无痛性颌骨膨大,后期可导致面部畸形和牙齿松动。X线呈多房性肥皂泡样改变。治疗需扩大切除肿瘤,必要时行颌骨重建,术后需影像学监测5年以上防止复发。
发现上颌囊肿应及时进行口腔全景片或CT检查明确性质。日常需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患牙区域过度咬合受力。术后恢复期建议进食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若出现术区红肿渗液、持续疼痛或感觉异常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