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女性艾滋病早期症状可能包括持续低热、全身淋巴结肿大、反复口腔溃疡、皮疹等表现,症状发展通常按早期感染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排列。
1、早期感染期:感染HIV病毒后2-4周可能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咽痛、肌肉酸痛,多数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缓解。
2、无症状期:此阶段可持续数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1厘米且持续3个月以上。
3、艾滋病前期:免疫系统逐渐受损时可能出现反复口腔真菌感染、带状疱疹、不明原因腹泻,体重下降超过10%。
4、艾滋病期:CD4细胞计数低于200时可能出现卡波西肉瘤、肺孢子菌肺炎等机会性感染或肿瘤,伴随长期发热和严重消瘦。
出现不明原因持续症状时应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避免高危性行为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艾滋病母婴传播概率较高,但通过规范干预可显著降低风险。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宫内感染、分娩过程接触、母乳喂养。
1、宫内感染妊娠期间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孕早期开始规范抗病毒治疗可将传播概率降至极低水平。
2、产道接触分娩时胎儿接触母体血液和分泌物可能感染,实施剖宫产手术可有效阻断该传播途径。
3、母乳传播母乳中含有HIV病毒,艾滋病母亲应完全避免母乳喂养,选择配方奶粉替代。
4、预防措施规范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选择剖宫产、杜绝母乳喂养三项联合干预可使母婴传播率降至2%以下。
艾滋病孕妇应在专业医疗机构全程管理,新生儿需在出生后6周内进行HIV核酸检测,并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4-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