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肿瘤科 > 肿瘤综合科

什么是腺瘤息肉?

|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问题描述:
什么是腺瘤息肉?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健鹏
陈健鹏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腺瘤息肉是一种起源于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常见于胃肠黏膜,具有潜在恶变风险。腺瘤息肉主要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幼年性息肉等类型。

1、管状腺瘤

管状腺瘤是最常见的腺瘤类型,占结肠腺瘤的多数。这种腺瘤表面光滑,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通常小于10毫米。组织学上以分支状腺管结构为主,细胞排列整齐。管状腺瘤恶变概率相对较低,但随体积增大会升高。内镜下表现为黏膜隆起,色泽与周围组织相近。

2、绒毛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表面呈绒毛状或指状突起,质地柔软,体积通常较大。这种类型腺瘤恶变概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可达30%以上。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内镜下可见菜花样肿物。组织学特征为细长指状突起,间质成分较少。患者可能出现黏液便或排便习惯改变。

3、管状绒毛状腺瘤

管状绒毛状腺瘤兼具管状和绒毛状结构特征,绒毛成分占比30%-80%。恶变风险介于管状和绒毛状腺瘤之间。体积较大时表面可出现分叶或结节,内镜下可见混合型结构。组织学检查可见腺管和绒毛混合存在,细胞异型性较明显。

4、锯齿状腺瘤

锯齿状腺瘤具有特征性的锯齿状腺体结构,表面平坦或轻微隆起。这种类型腺瘤可通过锯齿状途径发展为结直肠癌。组织学上可见腺体呈锯齿状排列,杯状细胞减少。内镜下较难识别,需要染色或放大内镜辅助诊断。

5、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属于错构瘤性息肉。表面光滑,常有蒂,切面可见囊性结构。组织学特征为扩张的腺体被覆正常上皮,间质丰富。通常为良性病变,恶变概率极低。多数单发,偶见多发,可引起便血或肠套叠。

发现腺瘤息肉应及时就医评估,通过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明确类型。定期胃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腺瘤息肉。日常应注意饮食均衡,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食用。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腺瘤息肉发生风险。有家族史者应更早开始筛查并缩短复查间隔。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食管癌放疗后会复发吗

食管癌放疗后存在复发可能,复发概率与肿瘤分期、治疗规范性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

早期食管癌患者接受规范放疗后复发概率相对较低。肿瘤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时,通过精准放疗可有效杀灭癌细胞,五年生存率较高。这类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复查和影像学检查,监测局部黏膜变化及淋巴结状态。同时需戒烟戒酒,避免过热饮食刺激食管黏膜,降低二次癌变风险。营养支持对黏膜修复至关重要,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

中晚期患者放疗后复发风险显著增加。肿瘤浸润肌层或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时,癌细胞可能通过淋巴管或血管形成微转移灶。放疗后残留的耐药性癌细胞可能在免疫抑制环境下重新增殖。这类患者通常需要同步放化疗,治疗后每三个月需进行PET-CT评估代谢活性。复发多表现为吻合口狭窄加重、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远处器官转移。出现吞咽梗阻复发症状时,可采用食管支架置入缓解症状,或考虑二线免疫联合化疗方案。

保持规律随访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建议放疗后两年内每三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和胸部增强CT。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或体重骤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长期胃食管反流患者需持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控制反流,减少慢性炎症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康复期可通过吞咽功能训练改善放疗后食管柔韧性,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减轻进食负担。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