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3次阅读
脚崴了伤到骨头可通过休息制动、冷敷热敷、药物治疗、支具固定、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脚踝骨折通常由外力撞击、骨质疏松、运动损伤、骨骼病变、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避免患肢负重。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将受伤脚踝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减轻肿胀。休息时间根据骨折程度不同,一般需要2-6周。期间可进行脚趾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禁止旋转或按压受伤关节。
2、冷敷热敷
损伤后48小时内每2-3小时冰敷15-20分钟,能有效缓解肿胀疼痛。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局部淤血吸收。冷热敷时需用毛巾包裹温度源,避免直接接触皮肤。若存在开放性伤口或皮肤感觉异常,禁止自行热敷。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肿胀可配合迈之灵片、地奥司明片等改善循环药物。外用药可选择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或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但皮肤破损处禁用。
4、支具固定
稳定性骨折可采用踝关节支具或行走靴保护,限制关节活动度但允许部分负重。需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调整固定角度,通常需维持4-8周。拆除支具后应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长期固定导致关节僵硬。
5、手术治疗
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关节面损伤或合并韧带撕裂的情况,可能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见术式包括踝关节镜清理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等。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完全恢复运动功能通常需要3-6个月。
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食物,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骼愈合。拆除固定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平衡训练等康复锻炼,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若出现持续疼痛、肿胀加剧或皮肤发绀等情况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