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科

登革热传染源传播途径

|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问题描述:
登革热传染源传播途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勇
陈勇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蚊虫叮咬。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目前已知有四个血清型。登革热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病毒的患者,他们在病程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特别是在发病后的第一周。
1、传染源:登革热的唯一传染源是患者本身。患者在潜伏期末至发病后五天内,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登革病毒,此时传染性最强。早期识别和隔离患者是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雌性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当这些蚊子叮咬感染者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复制,并通过再次叮咬健康人将病毒传播。孕妇感染登革病毒后,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感染。输入含病毒的血液制品也可能导致感染,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3、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防止登革热的传播,采取多种措施是必要的。灭蚊是关键。清除积水容器,消灭蚊虫滋生地,可以显著减少蚊虫数量。防蚊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蚊虫活跃的白天,尽量穿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以减少被叮咬的风险。对疑似或确诊的登革热患者进行隔离治疗,能够有效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虽然目前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效疫苗,但接种其他相关疫苗如乙脑减毒活疫苗和甲肝减毒活疫苗可以帮助提高整体免疫力。
登革热的防控需要从个人和社区两个层面入手。个人要注意防蚊和早期就医,社区则需要加强卫生措施和健康教育。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减少登革热的传播风险。保持警觉和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最佳途径。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得了丙肝30年有多严重

丙肝30年可能引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需通过抗病毒治疗、肝脏功能监测等方式干预。丙肝的长期存在可能导致肝脏纤维化,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增加肝癌风险。慢性丙肝感染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肝脏代谢能力减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 1、肝脏纤维化:丙肝病毒持续感染会导致肝脏组织纤维化,逐渐失去正常功能。日常护理包括避免饮酒、减少肝脏负担,同时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监测纤维化进展。 2、肝硬化:长期丙肝感染可能引发肝硬化,肝脏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400mg/片,每日一次、达卡他韦60mg/片,每日一次,以及肝移植手术。 3、肝癌风险:丙肝感染30年可能增加肝癌发病率。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检测,早期发现肝癌迹象。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 4、免疫功能下降:慢性丙肝感染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风险。建议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 5、代谢能力减弱:肝脏功能受损会影响代谢能力,导致脂肪代谢异常、血糖波动等问题。饮食上应控制脂肪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全谷物。 丙肝30年的患者需特别注意饮食和运动管理。饮食上应选择低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豆类、新鲜蔬果,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