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肛肠科

间歇性大便出血两年怎么办

|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问题描述:
间歇性大便出血两年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书信
张书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主任医师

间歇性大便出血两年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内镜检查、手术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处理。间歇性大便出血可能由痔疮、肛裂、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软化粪便,减少排便时对肛门的刺激。建议每日摄入西蓝花、燕麦、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保持充足饮水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精,防止加重肠道黏膜损伤。长期便秘患者可尝试规律进食和定时排便训练。

2、药物治疗

痔疮或肛裂引起的出血可遵医嘱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太宁复方角菜酸酯栓等外用药缓解症状。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需要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药物。对于感染性肠炎,医生可能开具诺氟沙星胶囊进行抗感染治疗。所有药物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3、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直肠、结肠黏膜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性质。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包括清肠剂服用和饮食控制。对于发现的可疑病变可同时进行活检,有助于鉴别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或恶性肿瘤。无痛肠镜可减轻检查过程中的不适感。

4、手术治疗

较大肠息肉或确诊早癌可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重度痔疮反复出血者可能需要痔上黏膜环切术。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时需行病变肠段切除术。手术方案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和饮食过渡。

5、定期复查

炎症性肠病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肠息肉切除后应遵医嘱进行随访,防止复发。肿瘤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建立规范的就诊档案有助于医生动态掌握病情变化。

长期便血症状需警惕结直肠肿瘤风险,建议尽早就医完善粪便隐血试验、肠镜等检查。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适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避免久坐久站。观察排便习惯改变和出血特征变化,记录出血频率和伴随症状供医生参考。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时需及时就诊。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3个月宝宝便秘怎么办

3个月宝宝便秘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补充水分、使用益生菌、就医检查等方式改善。便秘可能与喂养不当、胃肠功能不成熟、乳糖不耐受、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

1、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的宝宝便秘概率较低,母亲需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尝试更换易消化配方的奶粉,或适当稀释奶粉浓度。喂养间隔建议控制在2-3小时,避免过度喂养。每次喂奶后竖抱拍嗝有助于减少胃肠胀气。

2、腹部按摩

在宝宝清醒时,家长可用温暖的手掌顺时针按摩其腹部,从右下腹开始经右上腹、左上腹至左下腹,重复进行5-10分钟。按摩力度要轻柔为主,可配合婴儿润肤油减少摩擦。按摩能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反射。注意避开刚进食后的时段,建议在两次喂奶之间进行。

3、补充水分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通常无须额外补水,配方奶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宝宝可在两餐之间喂少量温开水。单次补水量不超过10-15毫升,每日总量不超过50毫升。使用消毒过的专用婴儿喂水器具,水温保持在37-40摄氏度。水分不足会导致大便干硬,但过量补水可能影响奶量摄入。

4、使用益生菌

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酪酸梭菌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这些药物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消化功能。使用前需将药物用温水或奶液溶解,避免与高温液体或抗生素同服。益生菌需冷藏保存,开封后尽快使用完毕。

5、就医检查

若便秘持续3天以上,伴随呕吐、哭闹不安、腹胀明显、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器质性疾病。医生可能建议进行腹部超声、钡剂灌肠造影或甲状腺功能检测。确诊后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先天性巨结肠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家长需每日记录宝宝的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观察有无血便、黏液便等异常情况。保持宝宝臀部清洁干燥,排便后及时更换尿布。可适当增加宝宝俯卧时间,促进腹部压力变化。若尝试家庭护理措施48小时无效,或出现拒奶、发热等表现,应立即带宝宝就诊儿科或儿童消化专科。避免自行使用开塞露等刺激性通便药物,以免损伤宝宝娇嫩的直肠黏膜。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