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6次阅读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小血管病变引起的多发性微小梗死灶,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轻微肢体无力、言语含糊等症状。
1、病因机制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小动脉玻璃样变,血管壁增厚使管腔狭窄,血流减少形成微小梗死灶。控制血压是核心治疗,可选用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等降压药物。
2、危险因素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会加速病情发展,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易出现多发病灶。需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使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降糖药。
3、病理特点病灶直径通常小于15毫米,多位于基底节区、丘脑等深部脑组织。MRI检查可见多发点状异常信号,急性期表现为DWI高信号。
4、临床表现可能出现单纯运动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典型症候群,部分患者仅表现为头晕、记忆力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建议低盐低脂饮食,规律监测血压血糖,避免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复查评估病情进展。
丘脑出血可能引起大量出汗。大量出汗属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常见于丘脑出血累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交感神经通路时。
1. 体温调节异常丘脑出血若影响下丘脑前部散热中枢,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表现为全身大汗淋漓,可能伴随皮肤潮红、体温波动。
2. 应激反应激活急性颅内出血会触发全身应激反应,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引发多汗,常伴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症状。
3. 中枢性发热当出血灶直接损伤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可能出现中枢性高热伴大汗,体温可达39度以上且对退热药反应差。
4. 自主神经紊乱丘脑与脑干网状结构联系中断时,可能出现交替性出汗异常,如单侧躯干出汗或汗液分泌不对称。
出现异常出汗需立即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脱水,尽早就医进行头颅CT确诊并开展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