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过敏起疙瘩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瘙痒、水肿性斑块,可能伴有灼热感或刺痛感。过敏起疙瘩通常由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接触性过敏、昆虫叮咬或环境因素引起,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全身反应。
1、风团
风团是过敏起疙瘩的典型表现,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或苍白色隆起斑块,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可能孤立存在或融合成片。风团通常伴有明显瘙痒,搔抓后可能加重症状。风团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消退,但可能反复发作。常见于荨麻疹、食物过敏或药物过敏反应。
2、瘙痒
瘙痒是过敏起疙瘩最常见的伴随症状,程度从轻微不适到难以忍受不等。瘙痒可能局限于疙瘩区域,也可能扩散至全身。反复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继发细菌感染。冷敷或使用炉甘石洗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等抗组胺药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3、水肿
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局部或全身性水肿,表现为皮肤或黏膜肿胀。眼睑、嘴唇、手足等疏松组织部位更易发生血管性水肿。严重时可累及喉头导致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水肿可能与组胺释放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可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等紧急处理。
4、灼热感
部分患者除瘙痒外还会感到皮肤灼热或刺痛,尤其在接触过敏原后症状加重。灼热感可能提示过敏反应较重或存在接触性皮炎。避免搔抓和热刺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外用药物可缓解不适。
5、全身症状
严重过敏反应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血压下降等全身症状,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这类情况多由药物、昆虫毒液或食物过敏导致,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并送医抢救。既往有严重过敏史者应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
出现起疙瘩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远离可疑过敏原,避免热水烫洗和剧烈搔抓。记录饮食和接触史有助于识别过敏原。轻度症状可冷敷和使用抗组胺药物,但出现呼吸困难、面部肿胀等严重表现必须立即就医。长期反复发作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必要时接受脱敏治疗。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选择无刺激的洗护产品,避免已知过敏食物和环境因素。
半夜急性胃肠炎呕吐可通过禁食、补充电解质、热敷腹部、调整体位、遵医嘱用药等方式缓解。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饮食不当、精神紧张等原因引起。
1、禁食
呕吐发作后需立即停止进食4-6小时,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待呕吐缓解后,可尝试少量饮用温热的淡盐水或葡萄糖溶液,观察是否再次引发呕吐。若持续呕吐超过12小时或出现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
2、补充电解质
呕吐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可口服补液盐散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避免直接饮用大量白开水,可能稀释体内电解质浓度。儿童可选择儿童专用口服补液盐,家长需按说明书控制单次饮用量。
3、热敷腹部
用40℃左右的热毛巾敷于上腹部,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缓解胃肠痉挛。注意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烫伤,婴幼儿热敷时家长需全程监护。合并发热或剧烈腹痛时禁用热敷。
4、调整体位
呕吐时采取侧卧位防止误吸,呕吐后保持半坐卧位30分钟以上。婴幼儿应由家长竖抱拍背,清洁口腔残留呕吐物。避免立即平躺,可能诱发反流性呕吐。
5、遵医嘱用药
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颗粒等止泻,呕吐严重时可用多潘立酮片调节胃肠动力。病毒感染通常无须抗生素,家长不可自行给儿童服用止吐药物。
急性胃肠炎期间应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逐步过渡到稀饭、面条等半流质。避免乳制品、高糖及油腻食物。恢复期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可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B。若呕吐物带血、持续高热或意识模糊,须立即急诊处理。日常注意餐具消毒,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饭前便后规范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