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5次阅读
散瞳后视力下降是正常现象,通常与瞳孔扩大导致的暂时性调节麻痹有关。散瞳主要通过药物麻痹睫状肌,使瞳孔扩大以便眼底检查,但会暂时影响眼睛的调节能力,可能出现视近模糊、畏光等症状,一般6-8小时可自行恢复。
散瞳使用的药物如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阿托品眼用凝胶等会阻断睫状肌的收缩功能,使晶状体暂时失去变焦能力。此时眼睛无法快速调节焦距,尤其是看近处物体时会出现模糊。瞳孔扩大后进入眼内的光线增多,可能引发畏光反应,进一步加重视觉不适感。部分人对散瞳药物较敏感,可能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调节麻痹,但通常24小时内均可恢复。检查后避免驾驶或精细用眼活动,佩戴墨镜可缓解畏光症状。
极少数情况下,散瞳后视力持续下降超过24小时需警惕异常反应。若合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与药物过敏或青光眼发作有关。先天性青光眼患者散瞳可能诱发急性眼压升高,导致角膜水肿和视力骤降。使用阿托品等强效散瞳剂时,儿童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心率加快等全身反应。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用药物并就医处理。
散瞳检查后建议在光线较暗处休息,避免强光直射眼睛。不要揉搓眼部以防角膜损伤,6小时内不宜进行阅读或使用电子设备。可适当冷敷缓解眼部不适,但需使用人工泪液应咨询医生。散瞳期间外出需佩戴防紫外线墨镜,儿童检查后家长需密切观察异常反应。若次日视力未恢复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到眼科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