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皮肤性病科

想问外耳道疖怎么治?

| 1人回答 | 31次阅读

问题描述:
想问外耳道疖怎么治?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玲
张玲 河南省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外耳道疖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是水进入耳朵或拔出耳朵导致皮肤软化,从而导致细菌感染。挖硬耳朵洗澡后,避免浸泡和磨损外耳道。可用于耳部热敷、理疗和碘的局部应用。保持耳朵干净干燥。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硼酸软膏。如果发烧和疼痛严重,可以使用抗生素和止痛剂。夏季和秋季常见于外耳道疖,病变位于外耳道软骨。外耳道疖的病因与挖耳外伤、刺激中耳脓液、糖尿病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此时耳前、后及下淋巴结常肿大、压痛。注意少食辛辣食品,注意休息。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拔罐拔出的白色水泡说明什么

拔罐后出现白色水泡通常反映皮肤在拔罐过程中受到较强刺激,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或渗透性增强,也可能是湿气重、热毒壅积的表现。建议根据水泡的大小和不适程度进行处理,并警惕是否存在感染风险。 1、拔罐后出现白色水泡的原因 拔罐是一种利用负压作用刺激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中医治疗方法,水泡的形成通常与拔罐过程中的物理刺激及身体状况相关。以下是几个常见原因: 皮肤摩擦与负压刺激:拔罐区域长时间受到负压刺激,导致皮肤表层血管破裂或液体渗出,形成小水泡。负压过强、时间过长时更容易引发。 湿气或热毒积滞:中医认为长水泡可能意味着体内湿气重或局部有热毒需要释放,这在身体虚弱、气血不畅者中更常见。 个体敏感性差异:部分人皮肤较薄或敏感,容易在拔罐过程中形成水泡,尤其在拔罐后皮肤泛红时更要注意操作力度。 2、水泡的处理和护理方法 根据水泡大小及严重程度,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有助于预防感染及加速恢复: 小水泡:如果水泡较小且无明显疼痛感,可保持局部清洁和干燥,让其自行吸收。未破裂的水泡是保护皮肤的天然屏障,不建议随意刺破。 大水泡:较大的水泡可能造成不适。用消毒针刺破水泡边缘,排出液体后,涂抹碘伏或抗生素软膏,覆盖干净无菌的纱布,避免摩擦。 预防感染:每天更换敷料,观察有无红肿、化脓等感染迹象。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尽快就医处理。 3、避免再次发生的建议 适当调整拔罐方式和频率,可以减少拔罐后产生水泡的可能性: 掌握拔罐技巧:拔罐时间控制在5-15分钟左右,负压过低适当调节,避免重复拔罐同一区域。 注意皮肤状态:皮肤有破损、湿疹等问题时,不建议进行拔罐,待皮肤恢复后再尝试。 调理体质:通过饮食调节和适量运动改善体内湿气过重问题,例如用薏米红豆煮水代茶饮或促进血液循环的瑜伽练习。 拔罐后出现白色水泡虽然多为轻症,但护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如局部红肿加重、疼痛难忍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检查,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