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4次阅读
肛瘘手术后可能出现肛门失禁、创面感染、肛门狭窄等后遗症,但多数可通过规范操作和术后护理避免。
肛门失禁通常与术中括约肌损伤有关,表现为排便控制能力下降,轻度者可能仅对稀便控制不佳。术后早期进行提肛训练有助于恢复肌肉功能,若症状持续需评估是否需生物反馈治疗。创面感染多因术后护理不当或体质因素导致,表现为红肿热痛、分泌物增多,需及时清创并配合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肛门狭窄常继发于瘢痕过度增生,术后定期扩肛可有效预防,已形成狭窄者可能需要二次手术松解。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复发型肛瘘,多见于高位复杂性肛瘘或合并克罗恩病患者,需通过磁共振明确瘘管走向后制定个体化方案。另有病例报告显示术后可能出现肛周湿疹、窦道形成等并发症,与局部潮湿环境刺激或线结反应相关。
术后应保持肛门清洁干燥,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增加燕麦、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恢复期避免久坐久站,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发现异常渗液、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复诊。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后遗症,多数患者术后3-6个月可完全恢复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