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耳道分泌物潮湿伴有异味可能由外耳道湿疹、细菌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道感染、胆脂瘤型中耳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感染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
1、外耳道湿疹耳道皮肤过敏反应导致渗出增多,表现为黄色黏稠分泌物伴瘙痒。无须用药时可每日用温水清洁,症状明显者需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氧化锌软膏、硼酸酒精滴耳液。
2、细菌性外耳道炎挖耳损伤或进水后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泌物呈脓性伴疼痛。可能与免疫力下降、耳道创伤有关,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分散片。
3、真菌性外耳道感染曲霉菌或念珠菌感染导致耳垢呈豆腐渣样,可能与长期用抗生素滴耳液有关,伴随剧烈瘙痒。需使用克霉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氟康唑胶囊治疗。
4、胆脂瘤型中耳炎角质上皮堆积形成胆脂瘤,分泌物腐臭味明显,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伴随耳鸣和听力减退。需手术清除病灶,配合使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桉柠蒎肠溶软胶囊。
避免自行掏耳,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护,若出现耳痛流脓或听力下降需及时就诊耳鼻喉科。
小儿喉炎有痰通常提示病情进入进展期,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反应或环境刺激等因素引起,需结合痰液性质综合判断。
1. 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导致黏膜分泌物增多,痰液多为清稀状。建议家长保持室内湿度,可遵医嘱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或乙酰半胱氨酸颗粒。
2. 细菌感染链球菌等继发感染时痰液变稠黄,可能伴随发热。家长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或罗红霉素分散片。
3. 过敏反应接触过敏原后气道分泌物增加,痰液多呈白色泡沫样。家长需排查过敏源,必要时使用氯雷他定糖浆、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或西替利嗪滴剂。
4. 环境刺激干燥空气或烟雾刺激引发保护性排痰,痰量少且黏。建议家长使用加湿器,避免二手烟暴露,可配合生理盐水雾化吸入。
出现痰液时家长应记录痰量颜色变化,保持患儿头高位促进引流,若出现犬吠样咳嗽或呼吸急促须立即急诊处理。